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破解農産品賣難必須對症下藥,要下大力氣推動農産品生産和流通領域的變革。一方面,要大力提高“菜園子”的水平,轉變農業生産方式;另一方面,必須完善“菜籃子”的市場功能,提升服務水平,不僅要支持探索農超對接等多種新型流通方式,更要支持社區發展便利店,通過合理規劃鮮活農産品零售網點廣開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同時,還要大力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本期“中央電視臺 經濟日報聯席評論”關注話題——破解農産品賣難須建立長效機制。
這段時間,內蒙古馬鈴薯滯銷引起社會關注。受種植面積擴大、種植技術改善、氣候良好、集中上市等多種因素影響,內蒙古馬鈴薯出現銷售困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經濟日報等主流媒體都進行了報道。商務部迅速組織16家大型連鎖超市,趕赴內蒙古開展農超對接,並組織行業協會、批發市場、批發商及部分馬鈴薯出口企業,與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在馬鈴薯主産區聯合舉辦供需對接會,同時引導企業向周邊國家出口馬鈴薯。據了解,在供需對接會上簽訂了58份馬鈴薯産銷協議,成交量4.4億斤,佔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滯銷總量的36%,一定程度上解了農民的燃眉之急。
某類農産品在某個時候出現滯銷已經不算是新鮮事兒了,今年上半年部分地區曾出現菜賤傷農的事情。而政府部門幫農民賣農産品也確實發揮了積極作用,不少人也都響應過政府號召買過“愛心菜”、“愛心橙子”、“愛心辣椒”,但這只是權宜之計,不能只靠政府在情況緊急時組織“救火隊”。要破解農産品賣難,還必須建立長效機制。
今年內蒙古馬鈴薯賣難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去年馬鈴薯價格不錯,於是農民“一窩蜂”種植,結果今年的産量比去年增加了260多萬噸。“一窩蜂”種植最容易造成大損失。“跟風生産”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國主要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産模式,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民多是先生産産品,再尋找收購者,銷售行為分散,有組織的生産銷售很少。農戶“小生産”與現代經濟的“大市場”缺少有效對接機制。農民組織化程度低不僅使千家萬戶的農民面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時對市場信息的收集和判斷力不夠,還帶來單個農民面對收購方時的議價能力不足。組織化程度低,還使農民在和市場需求直接對接時組織能力不夠。另一方面,鮮活農産品的流通普遍存在著設施不足、方式陳舊、成本較高、農民進入市場較難等問題。這使得農民“賣難”與市民“買貴”問題交織在一起。因此,必須對症下藥,下大力氣推動農産品生産和流通領域的變革。
一方面,要大力提高“菜園子”的水平,轉變農業生産方式。要加強信息服務和科技指導,減少生産的盲目性。扶持專業合作社,提高生産經營的組織化、規模化。培育流通環節的大企業,由他們組織農民生産、與農民簽訂合同,大力發展訂單生産,幫助農民解決小生産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
另一方面,必須完善“菜籃子”的市場功能,提升服務水平。不僅要支持探索農超對接、農批對接、發展週末車載菜市場等多種新型流通方式,更要支持社區發展便利店,通過合理規劃鮮活農産品零售網點廣開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前不久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鮮活農産品流通體系建設,強調以加強産銷銜接為重點,加快建設高效、暢通、安全、有序的鮮活農産品流通體系;鼓勵大型連鎖超市與農業生産基地直接對接,大型流通企業、學校等與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産銷關係,農業生産基地、專業合作社在社區菜市場直銷直供,以及有序設立週末直銷菜市場、早晚市等臨時攤點等。會議還指出,在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同時,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這對農民來説是個好消息。
農業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民的現代化。農民“跟風生産”,一是農民欠缺信息服務,二就是農民適應市場的能力較差,看到什麼賺錢多就多種什麼。必須通過大力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從某種意義上講,新型農民是以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以需求指導農業生産又以新産品引導市場,並以商業活動為舞臺的新型生産者。
破解農産品賣難需要全社會都來關注,進行長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本文執筆:李予陽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經濟信息聯播》節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