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哎呀呀年輕總代理:不足25歲青年的快速成長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9日 11: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創業邦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兩個高中畢業、不足25歲的年輕人,加盟、代理一個飾品連鎖品牌,一年多時間裏,迅速成為各自所在地區的總代理,憑什麼?

  飾品連鎖品牌哎呀呀市場總監王勇告訴《創業邦》,在全國市場做得最好、經營最穩定的代理商,來自兩個不足25歲的年青人。

  山西總代理王冰南,今年22歲,目前已經開了14家直營店,在省內發展了40多個加盟商。24歲的楊各慈是深圳總代理,已經開了100多家店,其中15家為直營。她估算今年毛利,“大概可以做到450萬。”

  來自兩個不同地方的年青人,有著相似的經歷:高中畢業就開始接觸服飾行業,在業內都有過歷練;但他們又身世各異,在山西晉城,王冰南被人稱為“富二代”;楊各慈則是窮出身,“兄弟姐妹多,家庭負擔重”——而他們的生意都成了。

  “富二代”VS窮出身

  王冰南第一次聽見員工們背地裏稱他是“富二代”,哭著轉身離開了。

  在他的理解裏,這是個貶稱,“富二代是什麼?”就是衣食無憂,不太幹事,沒有太多想法的一些人。他認為自己不屬此類,沒有去浪費青春,自己在事業上還心存志向。

  王家在山西晉城開了兩個快捷酒店、一個美特斯邦威服裝連鎖店及一家自營的服裝店。父親把美特斯邦威交給他打理了一段時間,其後又將家裏的一家自營服裝店給他管理。

  “什麼事情都是由我去折騰,訂貨、管理、品牌運營,不聽話的員工也任由我開除。”王冰南承認,這段經歷對他後來創業,從管理到經營都提供了幫助。

  在管理父親交給他打理的店舖時,他的行事風格是“先斬後奏”,有股子倔勁。與父親意見不合時,往往是先把事情幹了再理論。王冰南將此稱之為“執行力”。“我是個執行力很強的人。”

  2009年年底,王冰南有了創業的念頭。給父親的店舖做“高管”,他是個沒工資的免費工,不太好意思總問家裏要零花錢。他很要強,花家裏的錢,總感到有種心理障礙。

  誘發他創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在媒體上看到了有關哎呀呀的報道,於是就開始關注這個公司和飾品行業。一輪觀察,王冰南在心裏形成了一個自己的判斷:

  “小飾品店在管理上相對於服裝店簡單很多。基本沒有庫存壓力,都是網站訂貨制,新貨更新快、品類豐富、進貨方便。毛利高出服裝的20%。”王冰南核算了一下,在山西晉城開一個小店,一年可以賺12萬左右。“投資風險小,找店也方便,既不用專門請店長,也不需要整天待在店裏,還可以騰出時間做其他事情。”

  這使王冰南感到興奮。他很正式地寫了一個16頁紙的項目可行性方案給父親。説到這個案子,沒有上過大學的王冰南至今也覺得,能洋洋灑灑寫上十幾頁,“簡直是個奇跡。”但是看完案子,王冰南的父親並不認為它是個賺錢的生意。不支持、也不看好這個創業項目。

  王冰南的“執行力”又一次在他身上體現出來了。他再次“鋌而走險”、“先斬後奏”。背著父親,參加了哎呀呀在山西的招商會,交了3萬塊錢,在現場就把山西加盟店的合同簽下來了。但回到家,王冰南承認自己是有些打鼓的,就把做加盟商的事向父親交了底:合同規定,如果店開不了,加盟費是不退的,錢就打水漂了。

  王父想來想去,覺得兒子既然想闖一番事業,也暗下決心,“給他一個舞臺。”但表面上,他還是對王冰南説,看看實體店再説。父子倆經過對公司及實體店的接觸和考察後,王父態度大變,與做服裝連鎖比較,覺得它們在運營、操作模式上基本趨同;而且在這個細分行業裏,像哎呀呀這樣品牌化經營的沒幾個。得到父親支持的王冰南,很快簽下了山西的總代理。

  2010年8月,他在晉城開了第一家店,當日營收2.2萬元。七八天之後,有人聯絡王冰南,“説這個業績這麼好,他也想做。”

  做這個總代理,王冰南的父親給他投了300萬,之後就未再追加了。而這筆錢,現在他已還完了一半。王冰南還記得,當時和哎呀呀接觸表示想簽山西總代理時,對方是有所顧慮的,“你還是90後,我們做代理的人裏面,目前還沒有90後的。要看看公司是否同意。”

  而窮出身的楊各慈,在深圳一商場內開第一家哎呀呀店時,當年她才22歲。時間是2009年11月。此前,她有過一次失敗的創業經歷。

  高中畢業,楊各慈進了廣州阿依蓮服裝有限公司,幹的是管理加盟商的工作。兩年過去,到了2008年,她覺得自己和加盟商接觸多,對品牌、經營和服裝行業都有一定經驗,就在親朋好友中借了20多萬,自己做起了阿依蓮的加盟商。這次創業,沒有她預期中的順利。近一年時間下來,服裝店的生意始終沒什麼起色,最後就關了。

  在深圳開哎呀呀,當時也要投20來萬。此刻,楊各慈手頭已經拿不出那麼多錢了。所幸,最終她找來了一個朋友,把第一家店合夥開了起來。儘管楊各慈對這個行業已經有足夠的了解,但真要開店,她還是有點擔心:“這種小東西到底能不能賺錢?”

  但這次她成了。第一家店開起來後,每個月的回報是2萬元左右,之後就很順利地又開了兩個店。第三個店投資了35萬,因為店舖的位置比較好,每個月的銷售額都在20多萬元,平均毛利潤在6萬元左右。一年多時間,包括直營店在內的100來家店就迅速開起來了。

  身世不同的兩個年青人,把同一樁生意都做成了,並非偶然。

  當他們的同齡人身處校園之時,楊各慈、王冰南已開始接觸社會,並在生意場上有過一番摸爬打滾的經驗。楊、王進入的雖然是一個過去未曾接觸過的細分行業下的生意,但是,這不意味著他們對此完全陌生:都做過服裝生意,且對品牌連鎖加盟有過從管理到經營的實戰性歷練。

  兩個人決定做飾品生意時,又都曾對這個行當有過深入的了解和調查,不是盲目上陣。當王冰南“先斬後奏”背著父親交了那3萬塊錢的加盟費,很難説這只是他的一時衝動。

  此前,他對兩家服裝連鎖品牌一一做過調查。發現,要做它們的加盟店,無論是從店舖面積、訂貨資金要求的準入門檻都很高,而且資金重復使用率低,週轉困難。“哎呀呀一個單店一個月需要訂四次貨,資金重復使用率就可以達到4次,但是服裝一年才能重復4~5次。服裝店的資金回收週期要一年半之久,做哎呀呀 6個月就能收回成本。”王冰南為此最終放棄了開服裝店的念頭。

  讓楊各慈心動的是,“不像做服裝生意需要備貨,衣服一旦斷碼客戶就會流失,小飾品沒有季節之分,幾乎什麼貨品,四季都可以銷售。”

  王冰南最開始做哎呀呀的時候,各方面的資源都是父親幫他整合起來的。他的父親成天開著車,帶他在晉城的大街小巷到處轉,托朋友支持兒子創業、跑市場、找店舖、做宣傳……但這個“富二代”,非坐享其成之輩。很快,他就找到了做這檔生意的狀態。半年後,父親就告別了王冰南生意場上的“教練員”一職。

  楊各慈沒有王冰南那樣的家境,但她説,自己高中就出來“闖蕩”了,狐朋狗友結識了一大堆,自己最大的特點就是,和什麼人都能打成一片,且樂在其中。這使得她的人脈資源並不差。此外,楊的先生是一位房地産開發商,除了能幫他找到一些很好的鋪位之外,也會托朋友,介紹客戶給她,“很多加盟商,就是老公介紹過來的。”

  不管是“富二代”還是窮出身,他們的創業精神是一致的,就“術”而言,不管是人力、市場資源及創業資金來源,通過什麼辦法和渠道而來,首先是他們都找到了。然後是,他們都有自己的“道”,熱愛自己所選之事,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和意志,有強大的自我驅動力,敢於承擔風險……

  總代不好當

  哎呀呀在山西是王冰南和父親一手做起來的。他不想看到這樣的情況:開了一家店,結果關門了,“這對哎呀呀在整個山西的品牌影響巨大,對整個市場都會帶來負面衝擊。”

  王冰南的這個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代理商的利潤,來自總公司5%的返點,在這個返點中能獲益多少,取決於所代理區域加盟商返款有多少。行內所説的“返款”, 王冰南説,指的是加盟商給總公司所提交的貨款。在這種利益關系裏,代理商與加盟商的合作邏輯是,只有加盟商賺到錢,代理商才會有好的收益。“所以,要對加盟商加倍的好。”

  這是一樁“苦”生意,更是一樁共生死的生意。加盟店效果不好的,王冰南就得當自家事一樣去了解情況,看問題出在哪,並想辦法把它解決掉。比如,是貨品銷售問題,就得查清楚是哪部分貨品銷售不理想,重點是找到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遇到這種情況,他的做法是,讓加盟商把滯銷貨品發到自己的店裏,按照公司的出貨價結算給加盟商。目的是,給加盟商“解套”,使其無負擔地持續不斷地訂新貨。“因為快消品必須儘快更新,顧客才會有新鮮感。”

  王冰南觀察到的一個現象是,作為終端的加盟商,剛開始做這檔生意時,他們大多保守、對新貨概念不強。進貨後,總覺得要先把這部分投資收回來大概三分之一,再進新貨。但是,他得出來的經驗是,小飾品的新品一般都有個不錯的銷售業績。貨品更新慢,帶來的是客源流失。

  總公司、代理商、加盟店的利益是互相捆綁在一起産生的:加盟店進貨量多,給總公司的返款才會多;代理商才會在返款的返點中收益更多,當然,這也意味著作為上遊的總公司才會為此賺到更多。在這個鏈條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可能使整個鏈條運轉不暢或受損,甚至淪陷。

  為增強這個鏈條的抗風險能力,哎呀呀的做法是,每推出新貨都會在直營店進行試賣,銷售效果理想,才會在加盟商中間推廣;降低風險的另一個辦法是,加盟店第一次進的貨品,公司最多只發三件試探當地市場。賣得動,再續訂時,訂貨量是多是少才可以不受限制,它的優勢是,“不像一些服裝品牌連鎖店做期貨,春季訂了200萬的貨,明年就必須有25%的增長量。”

  儘管如此,王冰南説5萬元的貨品,總有2000、3000元的東西是不好銷售的。“在你這裡不好銷售,在別的地方同樣不好賣,又不能退貨到總公司。”每當王冰南把滯銷品打發到自己的直營店時,也賣不出去。他給自己找到的一個法子是,乾脆用它們作促銷活動。

  他告訴自己直營店的店長,“只要你覺得這個市場能接受的東西就訂,不好賣,就搞促銷、當禮品送。”在他的店,每個月滯銷品帶來的損失佔總銷售額的20%,但這沒有傷及筋骨,“損失的只是微利。”

  作為代理商,在王冰南那邊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解決加盟商的滯銷品,使其能保持一個不斷更新貨品、順暢運轉的良性狀態。在楊各慈這邊主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遇到熱銷貨品,部分加盟商進不到貨,該如何解決其燃眉之急?

  楊各慈當然也找到了一套她的解決方案,貌似很簡單,但需要眼光、魄力、胸襟——她的經驗是,自己感覺會熱銷起來的貨品,就預先多備點貨。她有15家直營店,最多時可以備價值100來萬的貨品。這個原本為自己的直營店應急而産生的策略,“竟幫上了加盟商”。 一個月總有幾家加盟商缺貨,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她都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存貨,按公司出貨價讓給加盟商。

  雖然這削減了自己直營店的利潤,但她和王冰南明白的一個道理是:

  ——作為代理商,不管是吃苦頭,還是一時讓自己的個人利益受損,都必須有個不能動搖的意志和胸襟:不但不能讓所代理的區域有加盟商關門,還要儘自己所能,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好。

  選擇做某個品牌的加盟商或代理商,王冰南和楊各慈的感受是,除了執行力強、能吃苦、敢闖蕩的創業精神以及資金、人脈外,做這生意,自己得對所在行業和選擇加盟的品牌,要有深度了解。

  今年7月,王冰南又拿下了河南的總代理,並開了25家加盟店;楊各慈的計劃是,今年再開10家直營店。

  通過電話,記者問過王冰南和楊各慈一個問題,給一個品牌做代理商,這生意會不會幹一輩子?這似乎是一個對他們感到有些意外的問題。電話另一端傳遞給記者的信息是,長久的沉默。

責任編輯:許夢可

熱詞:

  • 哎呀呀
  • 總代理
  • 富二代
  • 加盟商
  • 執行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