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解鈴還需繫鈴人 融資難還需“金融解”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4日 17: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隨著浙江溫州爆發民間借貸危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再次成為社會焦點。

  民間借貸危機的爆發,表面上是借貸行為不規範和缺乏嚴格監管所致,實質上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種間接表徵。由於中小企業在傳統渠道難以融資,迫使企業不得不選擇高利率的民間借貸。今年以來,在用工成本、資金成本和國際經濟形勢變化等因素共同影響下,中小企業平均利潤率不斷下滑,越過臨界點後危機由此引發。鋻於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的困難局面,10月1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了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的9條金融、財稅政策措施,強化了對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支持。

  中小企業融資難可謂世界性難題,原因也是眾説紛紜。筆者認為,地方政府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方面缺乏主動權,缺乏支配金融資源的能力,是造成這一難題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中小企業在解決地方就業、拉動經濟增長、增加財政收入、活躍市場經濟方面作用突出,地方政府有充足的意願對其進行支持和鼓勵;另一方面,在社會融資結構以間接融資為主、銀行話語權強勢且處於支配地位的現行模式下,地方政府缺乏對金融資源的支配權和參與權,僅靠有限的財政資金難以為繼,對中小企業融資可謂“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如何賦予地方政府主動權,使其有能力、有工具撬動金融資源,則成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關鍵所在。

  近期,由地方政府、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和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聯合推動的區域集優債務融資模式是賦予地方政府融資主動權的積極探索,廣東、江蘇和山東這三個經濟實力較強、中小企業數量較多的省份成為首批試點。這種模式改變了地方政府無力撬動金融資源、無力主導融資規模的現象,賦予了地方政府解決本地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有效手段,可謂是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痼疾的“金融解”。可以説,在這種區域集優模式下,地方政府已然“長纓在手”。

  在這種模式下,地方政府的地位和主動性得以凸顯。一方面,地方政府具備了解決本地中小企業融資的主動權。理論上,地方政府只要出資成立中小企業直接債務融資發展基金,作為中小企業直接債務融資保障和償債風險保護,便可以助力當地企業利用債務資本市場籌集資金。而且,通過仲介機構的增信,當地大量的中低信用等級小企業也可以利用債務資本市場,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促進自身發展壯大。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具備了解決本地中小企業融資規模的主動權,具備了撬動金融資源的能力。在區域集優模式下,地方專項基金的規模與地方中小企業發債總規模挂鉤,以一定規模的財政投入撬動十倍乃至數十倍的金融資源,發揮地方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例如,如果杠桿倍數為15,則1億元的財政投入可使本地企業從債務資本市場獲得15億元的資金支持。由此可見,在這種模式下,當地中小企業可能獲得的資金支持規模,完全取決於當地政府專項基金的規模,由此將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選擇權賦予了地方政府。

  另外,在這種模式下,地方政府還具備了靈活分配金融資源的權利。通過將直接融資規模分配到重點支持行業和企業,地方政府可以實現金融資源在本地區的有效配置,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

  在今年貨幣政策回歸穩健、信貸規模持續收緊的背景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更為凸顯,當前爆發的民間借貸危機可能僅僅是一種警示。中小企業融資難亟待解決,這一點無需多言。當前來看,注重地方政府主動權、倚重直接融資渠道的區域集優模式,不啻為一種值得借鑒的可行選擇。(申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