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相對於美國和歐洲,中國的金融市場似乎波瀾不驚。管理層除了採取鎖止部分流動性的措施外,還有針對性地對某些領域的市場風險進行了壓力測試。不過,在測試以外,潛在的風險在監管“壓力”的松緩處快速滋生,並且正處於不斷累積之中。這其中,各商業銀行推出的令人眼花繚亂的理財産品,堪稱是眼下最大的潛在風險。
12日,中國銀監會就《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辦法》將要求商業銀行把壓力測試常規化,每季度至少進行一次測試,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進行市場模擬測試,用以發現資産負債表是否存在日常運作中所忽視和累積起來的問題。此前的10月9日,銀監會還出臺了《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要求各商業銀行對其理財産品的風險和客戶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級和評估,並對理財産品的銷售、宣傳銷售文本及銷售人員進行明確規範。這兩個《辦法》,按照計劃,都擬於明年1月1日起實施。
監管層相繼披露兩個《辦法》,説明其已經注意到金融市場的一些實際狀況,並準備規範之。最近,針對理財産品越發越多、利率越漲越高的市場現象,銀監會向各商業銀行發出了嚴格理財風險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商業銀行在一個月內清理“資産池”,實現每個理財計劃單獨核算。每個理財計劃單獨核算,無異是要制止商業銀行用新理財産品吸納的本金,來彌補舊理財産品的損益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累計風險的做法。
如今理財産品的數量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在各商業銀行的營業網點,每個窗口都有大量理財産品的目錄。由於理財産品推出的數量多、更替快,許多産品沒有正規的對應具體産品的格式合同,客戶只能在那些既定條款與具體産品本來承諾並不相稱的統一格式合同上簽字。如果銀行違約,嚴格説來,客戶並不能取得法律的保護。因之,銀監會要求各商業銀行在一個月內清理“資産池”的規定,是否會引發原本潛在的糾紛,引人關注。
實際上,在一個月內清理“資産池”,對每個商業銀行來説,都是一個艱巨的任務。現今一些商業銀行紛紛築起自己的所謂“資産池”,只管從中“摸魚”,從不清理“水質”。“資産池”中,各式資産混雜其中,諸多信用風險參差不齊的資産混雜在一起,市場風險各異的資産“組合”在一起。在這樣一池“渾水”裏,資産風險多大,最終效益幾何,都逐漸變得混沌不清。當然,商業銀行之所以敢於把“資産池”的“池壁”越壘越高,是因為其非常清楚,如果“資産池”有收益,那麼,銀行將名正言順地拿走收益的大頭;而如果“資産池”出風險,那麼,客戶也將理所當然地承擔風險的大頭。
當下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還遠未形成,因此,相對而言,把理財産品放入“資産池”進行“包裝”和“組合”,對商業銀行來説,已算得上是比較複雜的操作。但是,其中一些短期化的做法,使得商業銀行很難從中奠定未來衍生品市場所必須的道德操守,積累起必要的操作經驗。相反,利用市場利率長期為負,以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差值較小的理財産品來吸引客戶,用誘惑性、模糊性、誤導性、承諾性的語言來“忽悠”客戶,其結果只會把金融市場的風險累積至高點,最終遲滯市場的發育程度和成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