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讓中低收入家庭重燃置業希望
本報記者 尹世昌
高樓價已經成為困擾香港市民和政府的一件大事。在最新的施政報告中,香港政府對此作出回應:重啟居屋計劃、保障公屋供應、加快放出土地。這些政策的推出,對熾熱的香港房地産市場有何影響?
10月12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向立法會作2011—2012年度施政報告。報告中最受人關注之處,當屬宣佈復建居屋,這讓不少中低收入家庭重燃一度熄滅的置業希望。
居屋“死而復生”
4年供應17000套,月收入在3萬港幣以下的“夾心層”家庭將受益
香港的政府資助房屋大致有兩種,一種稱為“公屋”,由政府租給合資格者,類似于內地的“廉租房”,一般三口之家的月收入需在16000港幣以下,對總資産凈值也有限制;一種稱為“居屋”,政府興建後以低於市價的價格售予合資格者,類似于內地的“經濟適用房”。
近年來,香港樓價高企,家庭收入沒有低到能申請公屋,又高不到負擔得起商品住宅的“夾心層”家庭,受衝擊最大。
回應中低收入家庭的置業訴求,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推出復建居屋計劃。新計劃的對象,是每月收入介於16000至3萬港幣,主要屬首次置業的家庭。
曾蔭權介紹,政府已物色到土地,規劃目標是從2016年起的4年,總共提供超過17000個單位。第一年可供應2500個,隨著土地供應增加,每年以5000個為規劃目標。為了保持靈活性,每年實際興建和推出的單位,將視當時的市場需求而定。
據介紹,首批居屋單位可于2014或2015年開售。新居屋計劃提出,居屋單位的面積將為400—500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約為0.093平方米)。居屋售價與合資格家庭的供樓能力挂鉤。一棟400—500平方英尺的房子,售價估計在150萬—200萬港幣,平均1平方米約為4.3萬港幣。月收入2萬—3萬的家庭能夠負擔得起。
除了復建居屋,曾蔭權還表示,要確保每年興建15000個公屋單位,並通過開發新土地,增加公屋密度和地積比等方法保障供應。
在增加私人住宅土地供應方面,政府訂立了在未來10年,平均每年可興建約2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的土地供應目標。
5000個居屋、15000個公屋、2萬個私人住宅,加在一起,施政報告提出的每年房屋供應規劃將達到4萬個單位。
香港市民“上車難”
今年8月,整體樓價比去年同期上升18%,超過香港歷史最高水平
香港市民把第一次置業形象地稱為“上車”。過去一兩年,香港住宅供應量偏少,但流動資金充裕,利率又長期處於超低水平,導致樓市過熱,即使中等收入人士也開始面臨“上車難”。
今年8月,香港整體樓價比去年同期上升18%,第二季度的供款/收入比為47%,顯示市民置業壓力和風險都在增加。
香港是一個自由市場,對世界各地的投資者來者不拒,沒有“限購”措施。而投資者對高價私人物業需求旺盛,所以開發商越來越多傾向於推出針對高購買力人群的豪宅,中低價和中小型住宅供應量大大減少,進一步影響了首次置業家庭的購買能力。
樓市復蘇、樓價上升後,政府前幾年賣地少,私人房屋供應也少,也是導致樓價攀升的重要原因。
樓價不斷攀升,突破了1997年曆史最高點,復建居屋的呼聲越來越高。
其實,政府資助房屋在滿足居民居住需求上一直佔有重要地位。香港目前有260萬個住宅單位,在約235萬個住戶中,73萬戶住在公屋,38萬戶住在政府資助置業的房屋,也就是説,有接近一半的住戶正接受政府提供的房屋資助。
香港政府以前就設有“居者有其屋”計劃資助市民置業。但是,上世紀90年代後期,香港先後受到金融風暴和網絡股泡沫破滅的打擊,加上持續的通縮,樓市整體一度下調超過60%,不少貸款購買的房子成為“負資産”。所以,在2002年,政府檢討房屋政策,決定逐步退出房地産市場,隨後停止興建居屋和其他資助置業計劃。
轉售限制嚴格
購入5年內限定轉售對象,5年後要補交資助款
對於購買居屋的市民,政府有嚴格的資格要求,而且一旦購入,轉售也要受到諸多限制。
新居屋計劃下,合資格的業主在購入單位後的5年內出售單位,只能售予公屋租戶、長者租金津貼計劃受助人等所謂“綠表人士”或負責建設政府資助房屋的機構房委會;購入5年後可自由出售,但要繳付補價。
鋻於居屋市場轉售並不活躍,在計算補價方面,房委會會將購入房屋時的資助額視為對業主的貸款,並不會隨物業市場的升值而調整。也就是説,補交的金額是購買當時市場價與實際購買價之間的差額。具體的執行細節,將由房委會制定。
曾蔭權説,當私人住宅物業市場再次能夠提供合理價格及數量的中小型單位時,政府會調節興建以及資助單位的數目,甚至停止興建以及出售單位。
各界熱議復建居屋計劃
多數人認為有助於解決當前困擾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
復建居屋計劃一齣,即在社會各界引起熱議。多數人都對計劃持歡迎態度,認為有助於解決當前困擾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
香港市民嚴小姐是一家飲料公司的銷售員,和丈夫兩人的月收入2萬多元。聽説政府重啟居屋計劃,她認為置業有望,但憂慮供應量太少,排隊時間過長,也認為售價與市場價相比優惠幅度不夠大。
當地開發商長江實業公司執行董事趙國雄認為,新居屋計劃主要照顧每月總收入3萬港幣以下的家庭,加上分階段推出,對私人樓宇市場影響不大。措施能讓更多市民擁有自己居所,對社會穩定有幫助。
香港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産學系教授黃君華長期專注于“市民負擔能力範圍的房屋”研究。他認為,政府復建居屋的方向是正確的。居屋是一個很好的解決中低收入家庭安居樂業問題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