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8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7月我國CPI同比上漲6.5%,創37個月新高,環比上漲0.5%。受到新老漲價因素影響,預計今後物價壓力依然較大,具有物價指數長期揚升特點,即使有所回落,也將高位運行,短時期內難以回復到溫和通脹區間。單純抑制物價上漲,甚至硬性不讓漲價,都是不現實的。
中國物價頂層調控的主體思路應當是,順勢而為,從增加收入與降低成本兩個方面,降低其相對物價水平與絕對物價水平,增強城鄉居民的物價滿意度。與此同時,通過物價水平的“兩個降低”,刺激國內需求,加快中國由“世界工廠”向全球最大規模消費品市場轉變,以此推動中國經濟又一個30年的高質量增長。
別指望物價上漲短期內結束
改革開放以來,主要受到以往價格水平歷史性偏低、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美元貶值推動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等因素影響,中國整體物價水平出現波動向上態勢。據統計,自1978至2008年的32年間,CPI平均漲幅為5.5%。2010年以來,又出現了持續性物價上漲。今年的物價漲幅也偏高,估計全年在5%左右。
由於一些引發漲價的因素繼續存在,比如需求旺盛、工資提高、環保投入增加、能源與其他資源産品價格逐步理順、美元貶值等,預計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整體物價水平繼續揚升。雖然今年下半年中國物價指數有可能由峰值回落,但這只是總體上升過程中的階段性調整,難以重回3%以內的溫和通脹區間。
中國物價指數進入上升通道,實際上還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轉型、提高增長質量、可持續健康發展、全球化的必然要求與結果。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物價上漲的時代背景與深層原因,對此要有較長時期思想準備,不要指望物價上漲短時期內就會過去。對於一些合理因素所導致的物價上漲,則必須寬容,不能統統視之為洪水猛獸。
大幅提高人均收入最重要
增強城鄉居民對於物價上漲的承受能力,是宏觀調控物價的主體思路。應該從增加收入與減少成本兩個方面著手,降低中國的相對物價水平(即相對於購買力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的物價比較)與絕對物價水平(即同一種商品,在不同國家、地區間的售價比較)。
由於歷史以及其他方面原因,中國相對物價水平顯著高於西方國家,也高於部分發展中國家。這主要表現為中國工作者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偏低。據相關資料,過去5年,我國勞動生産率年均增長5.7%,高於世界任何其他國家與地區,而我國製造業勞動者的平均小時工資僅相當於美國、歐盟和日本的3%左右,且不到亞洲四小龍國家平均水平的10%;有技能勞動者的工資甚至不到10%。
有人將中國較高的相對物價水平進行“量化”,得出的結論是:在美國,一杯咖啡只要2美元,看一場電影只要10美元,分別佔美國人平均月收入的萬分之六和千分之三。而在中國,同樣的比法得出的數據是百分之一點三和百分之三點五,相當於美國居民負擔費用的45倍和12倍左右。
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扭轉勞動報酬佔比逐年下降趨勢,通過增加工資等多項措施,提高各地最低工資標準等。通過一段時期的努力,將我國人均工資縮小到歐美國家水平的10倍以內,甚至是5倍以內。大幅提高人均收入,大大降低中國相對物價水平,應當成為我們化解物價上漲的最重要手段。
城鄉居民勞動報酬逐步向合理水平回歸,不會導致中國商品競爭優勢完全喪失。相反,還會因此提高國內消費能力,為部分外貿産能的向內轉移提供空間。
提高國民收入水平,不能局限于增加工資,還要加大對於弱勢群體的財政補貼,提高農産品價格等。調整個人所得稅徵收數額,也是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降低相對物價水平的重要途徑。財政部門完全可以從增加消費、推動經濟總量增長中獲取更多的稅收好處,從培養長期稅源來看,並不會吃虧。
多途徑降低商品成本
現階段,不僅中國相對物價水平顯著高出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很多商品的絕對價格上,也是境內高於境外,尤其是奢侈品與名牌産品。
國內外商品價差明顯,導致了大量購買力外流,一些名牌箱包、手袋、化粧品都在境外遭遇中國顧客瘋搶。總部設在瑞士的環球退稅公司不久前發佈的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遊客在法國購買免稅商品總額達6.5億歐元,蟬聯法國“購物王”稱號。而世界奢侈品協會測算,若關稅調整將引起至少70%消費回流。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原因在於中國境內商品銷售成本過高,主要是稅收與物流成本過高。從稅的方面來説,有研究結果表明,自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以來,由於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等流轉環節稅收的大幅增加,使得中國年財政收入增速幾乎是同期GDP增速兩倍。還有人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6年數據計算,倘若國家徵稅的總量均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響不論,那麼,作為價格構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種商品售價之中的稅收數額分別為:中國700元,美國168元,日本186元,歐盟15國300元。也就是説,中國商品價格中的稅收成本很高,分別是美國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歐盟15國的2.33倍。
不僅最終消費品,即使是大宗商品,如天然橡膠、有色金屬、礦石等,在國內銷售,都需要繳納很多的關稅、增值稅、營業稅等。如此之高的稅收成本,自然推高了商品在中國境內的銷售價格,推高了中國的絕對價格水平。
因此,降低中國絕對物價水平的主要途徑,還應當是多途徑降低商品(含服務)成本,實現絕對物價水平的釜底抽薪。
首先是減稅。原則上,大宗商品等原材料進口關稅都要降低,普遍實施低關稅或零關稅。有些消費品,比如奢侈品、名牌商品關稅也要降低。降低一些商品關稅,雖然國家從單位商品上攤薄了稅費,但卻因為該類商品絕對價格水平下降,大量購買力回流,有可能使得總稅收量不減反增,算大賬是划得來的。
其次是減少不合理收費。對於目前國內種目繁多的各種收費進行清理,盡可能地加以取消,以此來降低商品成本,減少價格上漲推力。
最後是借助於人民幣升值。就對衝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降低中國絕對物價水平而言,這是立竿見影,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道理很簡單,人民幣升值勢必降低中國大宗商品和其他商品進口成本,降低國內製造業原材料成本,遏製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尤其是原油、礦石、穀物等農礦産品進口價格因為人民幣升值而下降,一定會對所有下游行業,也包括服務業的價格産生很強的降低性影響。
通過上述措施,我們可以大幅降低各類商品,也包括住房、奢侈品等商品的銷售成本,從而對於物價上漲釜底抽薪,實現穩定物價的調控目標。這比過多使用行政辦法干預物價,比如硬性規定蘭州拉麵的銷售價格要好得多。
通過上述增收減稅途徑,實現“兩個降低”,當然會降低整體國民收入中政府獲得的部分,使其投資能力下降,但這卻是經濟發展思路轉變,是經濟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客觀要求。
一段時期以來,推動中國經濟的重要途徑在於政府拿走國民收入很大部分,再通過政府投資,或者是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方式,派生大量需求,推動經濟增長。但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是與市場需求銜接不好,比如産能過剩等,還易於産生浪費與腐敗。
通過上述兩個降低,在增強城鄉居民物價上漲承受力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藏富於民”,將國民收入的更大部分引向最終消費,以此來拉動多渠道投資,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從理論上來説,這种經濟增長更健康、更均衡、更可持續,不會引起泡沫,應該成為主體思路。陳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