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9日訊 (記者 段丹峰)新成品油定價機制一直倍受社會關注,方向是縮短調價週期、加快調價頻率,網民對此普遍認為應該從22個工作日變為10個工作日。今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主任鄧鬱松做客中經在線訪談時表示,"最理想的辦法應該是每天公佈一個最高限價,由企業在最高限價下自主定價。"
鄧鬱松指出,08年7月份國際油價創出歷史高點147美元,09年最低的時候不到40美元,經過油價新一輪的大跌之後依然在80美元以上,總體來説,國際油價大體上翻了一倍。所以經過了09年以來16次調整,國際油價總體的價格是提高的,這是導致國內油價上升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而當前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最突出的問題是定價機制透明與調價滯後之間本身就是一個矛盾,因為所有業內人士都知道定價機制怎樣運行,只是滯後與之産生矛盾。
訪談中他表示,非常贊同縮短調價週期加快價格調整頻率,他並不認為從22個工作日向10個工作日改進是足夠的,而是應該採取實時調價的方式。"我們並不是要22天和10天,我們最理想的辦法是每天公佈一個最高限價,由企業在最高限價下自主定價。"
他指出,08年12月份整個新的定價機制出來之前,國家大體上每年調整3、5次價格,新的定價機制出來以後,國家一年調整8到10次左右。問題在於不管上調還是下調一定是滯後的,國內油價的調整一般都先看國際市場怎麼變,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制定。
"讓所有人都知道,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 鄧鬱松稱,所有人都意識到國內油價要上調的時候,大家都要囤油,人為地造成整個供應的緊張,08年奧運會之前石油供應非常緊張,因為我們的價格明顯地偏低。但反之,如果國際油價下降得很快,大家都預期要下調,會盡可能清庫存,這時候就有壓庫干擾生産週期的行為,它本身不會帶來任何好的效果。同時,如果上調調得慢,就要求下調調得也要慢一點,這才能進行合理的補償。他認為不管對生産者還是消費者來説,如果平均價格是一樣的話,對消費者和生産者都沒有不利的影響。但如果實施價格調整的話,我們可以把流通環節無風險的套利行為和對市場的干擾都解除了。
鄧鬱松補充道,老百姓看到了價格高或者是價格低都沒有問題,因為生産者和消費者本身是持續的生産消費行為,他關心的是一年中的平均的價格,如果一年調365次,平均的價格還是沒有差異的話改進的意義是非常強大的。2000年油價最高大概是在37、38美元左右,當時美國和澳大利亞都是大選年,很多當地的政府也提出來政府要做一個最高的定價,澳大利亞的研究員做了一個專題的研究,他發現如果價格是每天不動的話,實際上消費者大約有60%的情況下是最高限價之下買到的。當然對美國也好還是澳大利亞市場也好是競爭的。
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由價格主管部門定一個最高限價是我們的競爭不夠充分,可以由價格主管部門規定最高限價的基礎上由企業自主制定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