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時評:險象環生的“炒錢”狂熱不可等閒視之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2日 19: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民間借貸早已存在,並不稀奇;高利貸不時引發糾紛,也無需驚訝。然而,今年以來各地一個接一個的“貴利風波”並不尋常,有其深刻的政策和體制根源,不可等閒視之。

  “貴利”於今為烈,一方面是因為前幾年貨幣政策極度寬鬆,資金市場流動性氾濫;另一方面是因為長期負利率,資金逐利尋求可抵禦通脹的回報,由此造成高利貸蔓延的充分且必要的條件。儘管貨幣政策正逐步收緊,但央行在緊縮貨幣時偏重於數量型工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而較少採用價格型工具(提高利率)。由此造成銀行體系的大量流動性被凍結,部分銀行無錢可貸;而實際負利率又誘導存款“搬家”流出銀行體系,從“炒蒜”、“炒金”、“炒房”,直至“炒錢”。

  負利率將居民存款擠出銀行體系,在今年4月出現標誌性的“拐點”:據央行公佈的金融數據,一季度時住戶存款同比多增加6621億元;但4月存款凈減4678億元。當銀行資金捉襟見肘,大量中小企業告貸無門,只能被迫轉向民間借貸———在正規的金融體系之外,“影子銀行”成功地將資金的供需雙方對接。當地下錢莊以及典當行、貸款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的違規操作造成“影子銀行”急劇膨脹,以高於市場利率更高於名義利率的“貴利”吸納民間資金,就會催生“炒錢遊戲”的狂熱。“影子銀行”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非正規甚至違規的操作缺乏制度約束,極為容易積聚金融風險。比如:傳銷式的、多層次金字塔式的高利貸集資,“借下家還上家”的“連環貸”;當借方資金鏈條斷裂,無數的貸方就會哀鴻遍野。

  資金與其他任何商品一樣,受到價值規律的約束。人為地壓低資金的價格,只會導致市場的短缺、場外交易的盛行以及低效率的資源配置。“貴利”之害並非在於“貴”,而在於“利”之所得無法經由正規合法的市場,因為在正規合法的市場,受管制且被壓低的利率,既不反映價值,也不反映供求關係。

  金融發展理論認為,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二元金融結構”:整個金融系統被分割為兩個部門,即以銀行、證券市場為代表的有組織的現代化金融市場,及以地下錢莊、典當行等為代表的傳統金融市場。長期低利率甚至負利率扭曲資金的價格,在體制內造成貸款需求沒有上限,投資饑渴無法滿足;在體制外造成資金需求異常亢奮,非法集資難以消除。更危險的是,銀行和上市公司等通過合法或非法的渠道參與“炒錢遊戲”,不僅大量資金流出實體經濟,而且還將體制外的金融風險傳導至體制內。

  因此,應對此起彼伏的“炒錢遊戲”,絕非一句“加強監管”或“嚴厲打擊”就可安然化解。從體制層面來看,必須持續地、有序地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尤其是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通過金融深化改革逐步消除“二元金融結構”;從政策層面來看,在依然實行利率管制的當下,貨幣政策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儘早結束實際負利率。名義利率低於通貨膨脹率,迄今已有18個月,由此釀成的“炒錢”狂熱已險象環生,不可等閒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