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不信任CPI”投射民生焦慮情緒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2日 08: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 經濟民生

  對於CPI的不信任,正是民生焦慮情緒的某種投射。當前最迫切需要做的其實不僅是如何讓CPI的統計方法更科學,而且是如何以制度的力量推進勞動者權利的回歸。

  9月20日,國家統計局、北京市統計局舉辦“統計開放日”,針對網友對CPI漲幅數據的質疑,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司長龐曉林稱,每個人心目當中的標準不一樣,導致對物價感受不一。(據9月21日《新京報》)

  正如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每個人的收入不同、消費能力不同,所以現實物價的承受力也自是不同。有錢人對CPI無動於衷,低收入者則對CPI異常敏感,時不時就拿羞澀的荷包跟不斷上漲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價格相比對,感覺CPI漲幅數據遠遠低於物價上漲,其實也很正常,因為CPI始終是一種具有滯後性的統計數據。

  不過,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民眾對CPI的猜疑,不僅是一種“感受”,還是一種現實。

  曾經有人這樣戲稱:工資好比眉毛短,物價猶如頭髮長。切入現實的語境下,給人的感覺就是“什麼都在漲,只有工資不漲”。國內經濟發展形勢向好,國家控制通脹的信心很大,“GDP增幅多少”、“CPI是高還是低”……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説,這些都是乏味和看不懂的經濟術語,很多人甚至至今也沒有搞清楚,CPI跟自己的生活究竟有什麼關係。真正關係人們切身利益的,是活生生的現實。

  數據顯示,過去2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靠工資虧損,即建立在節約工資成本的基礎上。從1990年到2005年,中國勞動報酬佔GDP的比例從53.4%降低到41.4%,下降了12個百分點。勞動力價值被嚴重低估,勞動者收入增長緩慢但物價卻逐步“水漲船高”,特別是生活基礎商品價格的暴漲,再加上高房價、高醫療費和高教育消費,此消彼長之下就構成了“負增長”,直接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性生存壓力在不斷擴大。對於CPI的不信任,正是這種民生焦慮情緒的某種投射。

  在頻頻走高的物價面前,工資增長始終跑不贏的CPI終歸是讓人“霧裏看花隔一層”,沒有什麼説服力。工資上漲有利於緩解物價上漲的壓力,也有利於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反過來亦可以讓CPI更具有服務經濟的現實價值。從這個角度上説,當前最迫切需要做的其實不僅是如何讓CPI的統計方法更科學,而且是如何以制度的力量推進勞動者權利的回歸,確保工資增長跑贏CPI,如果CPI漲幅將國民收入漲幅遠遠地甩在後面,再科學規範的數據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過快的物價上漲需要調控,過慢的收入增長也需要調控。看得清CPI的數據生成,卻看不透圍繞在腰包充盈上的層層迷霧——既然現在的CPI沒有對民生的壓力足夠重視,而老百姓也只能選擇不把CPI當回事兒。

  □陳一舟(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