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交易所豈可“大幹快上”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1日 08: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今年以來,各地掀起了一輪建交易所的熱潮,不但一些中心城市在建,一些地級市甚至縣級市也在建。這些交易所的性質也五花八門,交易品種更是包含了藝術品、農副産品、稀貴金屬、林業、股權、金融資産等各種類型,交易方式則是期貨、現貨樣樣都有。

  今年以來,各種名目的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交易標的也遠遠超過了正規期貨市場上的交易品種,一些正規期貨交易所研究多年但是還未推出的品種已經在這些交易所堂而皇之交易了,有些交易量還很大。

  某家號稱現貨交易所的“交易所”,進行的是多空雙向、有杠桿的保證金交易,但它每天達成貿易協定並且轉移物權的交易卻接近於零。一些所謂的“現貨連續交易”、“做市商制度”、“份額交易”等“創新”交易方式也在這些“交易所”登場,但是對應的監管規則卻漏洞不少。

  這樣的亂象,在曾經火爆的大宗商品電子盤市場上似曾相識。遍佈全國的超過200家的大宗商品電子盤市場在接連曝出攜款出逃、穿倉等風險大案後,終在去年受到七部委聯手整頓。從現在“交易所”大幹快上的勁頭看,他們又回來了。

  市場的發展有自身的規律,就像先有地攤後有集貿市場再有超市一樣,現貨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有期貨市場,市場發展到更高階段才會有全國性的、全球性的交易所這樣的市場。

  如果各地自發生長的“交易所”把業務嚴格限定在現貨交易,那麼他們對於整體市場來説是一種有益的組成部分,但是如果他們打著現貨交易的牌子,進行變相的期貨交易,那麼這種做法對於市場來説是一種擾亂,更不用提他們那些漏洞百齣的交易規則後面隱藏著的巨大風險了。

  以上面提到的那家推出“現貨連續交易”的機構來説,現貨交易最根本的是貨物易主並且繳稅。這家機構産生的交易交割比率基本為零,也就是説貨不易主而且並不繳納任何貿易稅,顯然不能算作現貨交易。

  交易所作為市場組織者,需要有能力對風險進行嚴格防範和控制,正規的商品期貨交易所也好,證券交易所也好,除了在制度上有完善的保障,還有著處置風險的能力和措施。但是現在不少“交易所”區區幾千萬元的註冊資本、幾個管理人員就敢於推出“做市商”交易,如果風險發生投資者將血本無歸。

  正規的期貨市場歸證監會管,但是遊走在監管縫隙裏的這類“交易所”卻很難找到監管者。

  從治理上看,短期內去年七部委聯手整頓大宗商品電子盤市場的做法可以借鑒,當時提出的“禁止新設市場和新上品種”、“禁止自然人和無行業背景的企業入市交易”、“禁止代理業務”、“規範保證金繳納形式”、“限定每個交易品種和每個交易商的最大訂貨量”,每一條都直指市場弊端要害之處。

  從長期看,應在法律法規方面對此類市場進行嚴格的定義和規範,當務之急是加緊制定推出期貨法,對變相期貨的定義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