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流動性過剩 氾濫的交易所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0日 11: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劉永剛 王勇|北京、河南報道

  “最近國內的交易所實在是太亂了,這個時候我們領導不能出來表態。”這是近日中部某市領導的秘書在回復《中國經濟週刊》採訪要求時的答覆。這位秘書最後不忘善意提醒:“過了這個風口你再關注吧。”

  交易所,一種對某種信息及物品進行交易的平臺,如今正在國內野蠻生長。

  目前,散落于全國各地的交易所已超過300家,交易品種更是超過百種。交易品種不僅包括稀貴金屬、藝術品、金融資産、股權,還包括農副産品、醫藥産品。在一些地方,就連國畫、大蒜、藥品、人參果、紅辣椒、絲綢都成為了交易所的“主營業務”。

  如今,各地建立交易所的熱潮已經從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向一些地級市甚至向縣級市蔓延。雖然都名為交易所,實際上它們的“血統”有很大差別。其性質既有國營也有民營;有地方政府支持的,也有小企業單幹的;有“小打小鬧”的,也有努力建成國際定價中心的。

  “它們的出現,有著流動性氾濫的土壤,有著實體經濟投資難的背景,有著地方政府對金融中心的訴求,有信息物流配送不暢的環境,也有商品自身金融化的衝動。”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賀強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在此輪浪潮中,最為惹眼的當屬文化藝術品交易所以及貴金屬交易所,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與藝術品、貴金屬價格高漲有關。此外,在區域振興規劃推動下,金融資産交易所的組建也如火如荼。

  “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想在當地搞一個交易所。”東北某省金融系統官員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好多地方的心態是:趁現在還沒人管趕緊先建起來,規矩出臺之後再完善。”

  當“試錯”成為一種習慣時,即使沒有規則也無大礙。

  “遍地開花”——地方政府的“佔坑”效應

  地方政府的想法是,不管合不合規,先建立,等部門規範化以後,再做改變。

  文化部文化産業司巡視員李小磊近日透露,由文化部聯合北京市政府共同籌建的國家級文化産權交易平臺——中國北京文化産權交易所正在審批中,預計今年內掛牌。

  由於沒有統一的監管機構,記者無法得到官方的準確數據,僅從各地媒體報道的資料中統計,今年以來已成立及擬成立的各種交易所數量超過20家。其中,比較火爆的當屬文交所以及貴金屬交易所。

  6月3日,湖南文化藝術品産權交易所掛牌成立,並低調發行了第一個藝術品資産包。同時,大連和廈門均表示要籌建文交所。7月,有當地媒體報道稱,江蘇省首家文化産權交易所將於年內在南京成立。7月15日,廣東南方文化産權交易所舉行開業慶典。

  不僅僅是文交所,隨著貴金屬價格的上漲,各地也嗅到了商機。

  4月21日,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開市;6月28日,湖南稀貴金屬交易所宣告成立。與此同時,重慶、成都也有在今年推動設立“稀貴金屬交易所”的計劃。一些已成立的貴金屬交易所,如位於江蘇無錫的“中國不銹鋼交易所”等還紛紛擴大市場熱門品種,將白銀交易納入其中。

  另外,在各地區域經濟規劃的帶動下,金融資産交易所也有爆發之勢。

  4月7日,深圳前海金融資産交易所成立;6月2日,大連市第一家公司制金融産權交易機構大連金融資産交易所正式成立;7月5日,河北金融資産交易所成立。

  廈門市政府也已經和北京金融資産交易所簽署合作備忘錄,擬在廈門設立海峽金融資産交易所。此前,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地均成立了金融資産交易所。

  今年以來成立的交易所還有武漢城市礦産交易所、貴陽大宗商品交易所、吉林股權交易所、天津濱海國際知識産權交易所、天津農村産權交易所等。

  在一些中心城市,交易所的數量更是已成規模。如重慶目前已有聯合産權交易所、農村土地交易所、重慶股份轉讓中心、農畜産品交易所、藥品交易所、航運交易所、金融資産交易所等多個區域性市場。

  另外,在林權交易方面,也先後出現了中國林業産權交易所、南方林業産權交易所、華東林業産權交易所,甚至一些縣城也在掛牌成立林權交易所,從事林權交易。

  “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在謀劃著把自己的地區建成某種交易品種在全國的定價中心,並未考慮當地的現實的資金情況。”上述東北某省金融系統官員稱,很多地方根本沒有想清楚建交易所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跟風”。

  “地方政府的想法很簡單,不管合不合規,先建立,等部門規範化以後,再做改變。”上述官員稱。

  賀強稱,由於交易所沒有嚴格的門檻,沒有統一的監管部門,一些沒有完善交易規則和技術手段的交易所容易成為資本尋租對象。

  備受爭議——“糾結”的規則

  鄭州文交所一直期待,能在發展和法律規定的界限內,尋找到一個平衡。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交易所們之所以會受到質疑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出現了嚴重的法律與規則的衝突;二是交易規則在“打擦邊球”。

  在媒體密集的曝光和質疑之聲下,“藝術品份額交易”這個原本生僻的詞彙,現在已不算太過陌生。所謂藝術品份額類交易,是指把藝術品産權拆分為一定份額,在文化産權交易所平臺上進行的公開上市交易。“藝術品交易”的基本原理與公司股票相倣:藝術品資産包拆分—— 一級市場出讓——二級市場交易——退出。

  儘管天津文交所目前備受質疑,但其他省市的文化藝術品交易所仍然遍地開花。其中最受矚目者當屬鄭州文交所,在幾個月欲言又止的“靜默期”後,這個神秘的資本競技場開始初露真容。甚至有評論認為,鄭州文交所的經歷是一個典型的從“創新—碰壁—變革”的案例。

  7月22日,鄭州文交所發佈《鄭州文化藝術品交易所關於份額産品經營收益分配方案公告》稱,“經本所董事會批准,將通過舉辦展覽、藝術沙龍、開發銷售衍生品等方式專業經營進行交易的份額産品,經營利潤以分紅方式回饋給份額投資人。份額投資人除了能夠享受份額産品本身的長期收益外,還可以獲得所持份額産品的經營收益。”

  這意味著香港式藝術品分紅方案開始得到內地的認可和效倣。

  近日,鄭州文交所CEO張保盈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稱,“我們已推出模擬交易系統,讓投資者通過模擬賬號和虛擬資金進行模擬交易,主要為了能夠使會員投資人提前了解和掌握電子交易系統。”

  7月22日,張保盈在其微博上稱,鄭州文交所的交易軟硬體系統在7月上旬就已經全部到位,目前完成全部聯網測試工作,近期主要兩項工作是倣真交易和銀行賬戶對接,在8月上旬完成以上兩項工作後,核心考慮的是上線時間點問題。

  7月下旬,《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在鄭州文交所看到,5000平米左右的的辦公場地整體裝修基本完工,正在做最後的清理工作。

  “我們正在按照既定的方案穩步推進。”張保盈坦言,“很不容易,和原來的預期是有差別,一方面是時間短,另一方面牽扯的面太廣了,需要一個過程。”

  不過,對於已經認購份額産品的投資者來説,這個等待似乎有點漫長。

  “當初,認購的時候銷售説明書上標明預計進場交易時間是7月中下旬,這到現在也沒什麼動靜。”一位姓王的投資者稱。

  令更多投資者焦慮的不僅僅是何時正式上線交易的問題,他們更為關心的是已經認購的份額化産品《王鐸詩稿》與《全遼圖》的命運如何。

  此前,鄭州文交所推出的首批份額産品《藍田泥塑》、《王鐸詩稿》和《全遼圖》,均受到了資本的追捧。

  不過,就在火爆認購當日,國家文物局致函河南省文物局,指出依據《文物保護法》及實施條例規定,鄭州文交所所銷售《王鐸詩稿》、《全遼圖》涉嫌違法從事文物經營活動,要求河南省文物局予以調查核實,並及時反饋。

  據一位接近文物部門的知情人士透露,因文交所為新生事物,其法律的適用問題等諸多層面尚無法蓋棺論定,至今仍無下文。

  張保盈亦向《中國經濟週刊》坦言,“關於涉嫌違法從事文物經營活動的問題,目前,文交所正在全力解決中,一旦有了明確的調查結論,我們會及時公告,其他的份額産品會分批次上市。”

  7月20日,鄭州文交所發出《關於份額認購資金利息返還投資人公告》,公告表示,為了維護投資人利益,該所決定對繳款認購藝術品份額投資的,自購買之日起至份額産品進場交易前一日止,其間産生的利息在份額産品進場交易5個工作日後,歸還投資人。

  據張保盈透露,除此之外,鄭州文交所對份額産品在投資人認購進場交易之後,份額産品在此期間被借展、出書、複製等所産生的利潤將根據投資人份額産品的份數歸屬投資人所有。

  “關於保護投資者利益的一些措施,需要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不能冒進,我們必須穩步前行。”面對投資者焦灼的等待,張保盈坦陳。

  事實上,從最初有想法成立鄭州文交所到現在已歷時一年半之久,因其“藝術+金融”的特殊身份,從一齣生就不是風平浪靜,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軒然大波。

  業內人士認為,鄭州文交所一直期待,能在發展和法律規定的界限內,尋找到一個平衡點。

  “從一開始,藝術品份額化的數量就控制在200人的高壓線內。”一位參與論證的業內人士透露。

  “從鄭州文交所目前的規則來看,如每一個藝術品份額購買不超過200人,以及提高參與者的資金門檻,要求必須是銀行VIP客戶的特定人群,他們試圖建立一道‘防火墻’。”河南省民營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立功表示。

  “任何一個機構都必須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之內經營才是合適的,如果,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應該按照發展經濟保護投資者的利益為原則去創新,這是文交所的最高理念。”張保盈坦言。

  受到質疑的並不止鄭州文交所一家。此時,“行業元老”天津文交所在沉寂了幾個月之後也繼續頂著爭議前行。

  據了解,天津文交所在7月重開交易之後,發行新産品勢頭正猛。7月15日,天津文交所《生命百合》和《翡翠珠鏈》兩件作品開始了申購;7月21日,天津文交所第三批先發行的兩件份額化産品《荷風韆鞦》和《翡翠龍璧》首次上市交易,漲幅均超40%。然而,新産品的代理商身份卻出現謎團。

  業內人士認為,由於大多數地方性的交易所往往門檻較低,加之當地政府“佔坑”的目的,所以很多機構顯得並不專業。這樣的結果便是很多投資者慕名而來,但卻承擔著巨大的風險。

  早在2008年,華夏商品現貨交易所創始人郭遠鋒卷款億元潛逃國外,眾多投資者損失嚴重。2009年,沂蒙山花生電子交易市場突然發出通告停止交易並對所有合約執行集中代為轉讓,令許多交易商蒙受損失。

  此外,嘉興繭絲綢交易市場發生的“變相期貨交易事件”更是讓很多持有繭絲遠期合約的會員單位都遇到了交易對手莫名增加、突然要求提高保證金直至最後被強行平倉的“命運”。

  此外,曾被稱為制度創新的“做市商交易機制”也遭到質疑。有媒體報道稱,天津貴金屬交易所的會員構成中,沒有一家是擁有正規牌照的金融機構,客戶利益沒有保障,“很多老百姓進去以後賠得很慘”。

  氾濫之根——“錢太多”

  “歸根到底是流動性過剩,做實業不容易賺錢的話,大家還是要找投資出路,所以很多就去做這個”。

  是什麼原因導致國內的交易所“野蠻生長”?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告訴《中國經濟週刊》,流動性過剩和市場內在需求催生了交易所火爆。“歸根到底是流動性過剩,做實業不容易賺錢的話,大家還是要找投資出路,所以很多就去做這個”。

  廣州交易所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李正希認為,以産權交易市場為例,有企業國有産權、文化産權、農村産權、技術産權、林權、碳排放權、排污權等,雖説都是大産權範疇,但分屬於不同的行政部門監管、許可,本可作為某類交易品種的事,部門的“條條”都要求設立專門的交易機構對口,交易所能不氾濫嗎?

  華泰長城期貨綜合部總監劉奧南説,在防止通脹預期的大環境下,自去年以來,監管層要求正規的期貨交易所限制投機,並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例如提高保證金、恢復徵收雙邊手續費、加大合約單位等,大大降低了市場的投機氛圍。“規範的市場門檻不斷加高,讓不規範的新市場有了氾濫的機會。”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也是今年上半年各地交易所紛紛上馬的原因。比如天津貴金屬交易所就是經天津市政府同意、市金融辦批准發起設立;而雲南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官網顯示,該交易所由昆明市政府批准設立。

  “這些交易所成立的背後自然有著地方政府強烈的利益訴求。”胡俞越説。“地方政府熱衷於建設市場,因為交易所的設立可以形成聚集效應,不僅能吸引巨大的資金流,而且如果交易所做大,對相關的倉儲、物流等行業都有益。”

  作為一個新的金融創新項目,國內交易所的設立如今面臨著法律監管的空白,“沒人管。”

  胡俞越説,所謂“沒人管”是指沒有明確的市場管理主體。這類市場既不屬於有形現貨批發市場,也不屬於期貨市場,因此,有些地方是“三不管”地帶,缺乏有針對性的監督和管理。所謂“沒法管”是指缺乏法律法規和制度規範。對這類市場只有一個由國家標準委于2003年修訂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範》的國家標準,僅從技術角度對大宗商品電子交易進行規範,沒有針對這類市場的特性,及時從市場監管角度制定規範管理的法律法規,市場處於自然發展狀態,甚至是無法可依。

  “國家針對期貨和證券交易所的設立要求必須由證監會批准,但是並沒有法律法規規定地方政府成立現貨或者中遠期電子交易市場需要什麼層級的監管部門審批,於是這些交易所自批自建也不能説是違法違規,並且事實上地方政府准予後,工商登記就可以完成了。”胡俞越表示,到目前為止,這類市場已經發展10年了,但還沒有非常明確的主管部門,還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予以規範。

  業內專家表示,一些地方政府熱衷於發展本地交易市場,而忽視了市場建設本身的規律性和政府監管責任。“地方政府的問題在於他們有著迫切的願望和積極性推動這類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但是他們對於市場的風險意識都很淡薄,缺乏足夠的認識。”胡俞越説,“而受害者就是普通投資者。”

  未來命運——9月或出臺規則

  整頓“交易所熱”時不能搞簡單的“一刀切”,而要從治理結構和交易模式上進行細化的整頓。

  面對交易所氾濫的情況,監管層開始發力。

  消息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央行近期已對全國範圍內的交易所進行了調查。“或在9月下旬,一份國務院下發的關於整頓産權、股權市場的文件就將下發。”

  實際上,從3月底開始,央行就已經開始對全國各地出現的交易所氾濫的情況進行調研。對於此次調研的內容,上述人士稱,監管層也是想從各地在建立交易所目的以及目前設立的機構、股權、交易規則等方面了解情況。

  “目前國內各地積極籌辦各類交易所,這本是好事,因為交易所可以讓交易信息更加公開透明,定價效率也更高。”消息人士稱,“不過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某些不應該交易的東西也參與交易了。這就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反成為投機商套現的場所。因此,什麼樣的要素能夠進入交易所進行交易要分清楚。”

  該人士稱,監管層現在擔心的是,如果是一個普通的企業産權交易問題不大,但如果要把交易品種及規則按照A股的操作方式進行證券化就需要注意風險。畢竟現在國內已經有了像醫療藥品為交易品種的交易所,如果涉及的投資者過多,就會帶來不穩定的因素;此外,這些要素交易是否能夠防止出現市場操縱行為也不好説。

  據《經濟觀察報》稱,監管層正在制定對交易所內的份額交易不能超200份上限的規定。

  一家地方交易所人士稱,200份的上限能有效地將交易所業務規範在一般的産權、股權轉讓平臺上,使那些依靠散戶投機生存的交易所失去生存空間。

  關於一些已經出現問題甚至被勒令停止交易的交易所怎樣善後也是中央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據透露,因為涉及到投資者利益,最後很有可能採取的方式是由地方政府出資,按一定價格回購交易標的,為出現問題的地方性交易所埋單。

  有評論認為,這一次整頓不可能是“一刀切”了。“ ‘一刀切’的模式造成了許多市場功能的缺失,這種缺失一直到今天還對我們經濟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發展有影響。”天津市副市長崔津渡表示。

  多位學者也頗為贊同這個觀點,認為整頓“交易所熱”時一定要從其對實體經濟的作用出發,不能搞簡單的“一刀切”,而要從治理結構和交易模式上進行細化的整頓。“這一次整頓估計不會一棒子打死,而是會畫一道紅線。”

  上述人士表示,原則上首先必須考慮風險問題,一旦出現風險由誰來埋單;其次,交易所可以試點,但規則不能亂,不能搞成變相證券化;第三,要確立規則,防止沒有風險承擔能力的投資者入場。

  (本刊實習記者李勇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