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國家統計局今天回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何與人們實際物價感受存在差異的問題,原因在於CPI反映的是整體、相對價格。
在“開放日”活動現場,有網友提出,為何CPI的漲幅和我們的日常感受不太一樣,往往是生活中的價格漲幅總是高於比CPI的數據。對此,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這是由於CPI反映的是相對水平,而物價卻是絕對水平:
馬建堂:我們統計的CPI它反映的是物價漲了多少,我們剛剛發佈了8月的CPI,是説今年我們600個到1000個左右的規格品綜合看起來,比去年8月份漲了6.2%,8月份比7月份環比漲了0.3%;而老百姓感受這個豬肉,已經到了25塊錢、26塊錢。溫總理也説了豬肉價格不低,怎麼統計局的CPI就落了,還是那句話,要把價格的絕對數據和CPI分開,CPI是建立在絕對水平上的一個相對水平。
而針對CPI如何出爐的問題,馬建堂局長幽默的以統計工作基層人員小莊舉例:這就好比全國有4000個像小莊這樣的統計採價員針對社會上吃、穿、住、行等各種消費品,從中選出600到1000個價格規格品或者採價品,定時、定點、定人調查以後,匯集出來的一個價格上漲的一個概念。
馬建堂:這一千個規格品怎麼選的,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是根據我們逐步調查發現吃的用的多少、穿的用的多少、行的用的多少,根據這個消費支出確定價格規格品的代表有多少,然後確定我們的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