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高息借貸漸成民間理財手段 非法集資現象抬頭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5日 09: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河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銀行信貸緊縮、通脹壓力不減、股市樓市財富效應暗淡的當下,大量民間資金流向民間借貸行業有其必然性,借助民間借貸的渠道,無數求貸無門的中小企業也獲得了寶貴的資金“輸血”。但與此同時,旺盛的資金需求也催生了諸多民間高息借貸亂象,非法集資行為在一些地方沉渣泛起。

  部分居民的理財首選

  “錢放股市一直跌跌不休賠錢,買房又是限購,放銀行利率又那麼低,再加上現在通脹因素的抵消,不放高利貸放哪呢?”9月11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市民李先生如此解釋,他剛剛把銀行存款14萬元取出來,放進一家熟人介紹的投資公司中,“月息5分,放半年。”李先生對這樣的“收益”頗為滿意,並説他身邊很多親戚朋友都選擇了這樣的方式“理財”。

  吸引李先生這樣普通人財富“大挪移”的是各種投資機構開出的誘人高息。記者在省內多家投資機構了解到,短期借貸的月息已經達到了3分以上,某些行業(比如房地産、礦産投資等)已經沒有低於5分的,還有極個別公司開出8分、一毛的驚人高息。

  這意味著,投資者如果把錢放進去,一年的收益可以輕輕鬆鬆地達到30%以上,高的甚至翻倍,在實體經濟平均利潤率不足5%的今天,吸引力可謂巨大。

  記者在我省多地調查發現,把錢從銀行“搬家”到各種民間高息借貸機構已經漸成風氣,部分城市民間高利貸的參與者群體已經顯示出普遍性,很多受訪者反映身邊的參與集資者,已經超過了10%以上,某些區域甚至達到了兩成或者三成,乃至更高。

  更讓人擔憂的是,在參與高息集資的人群中,以中老年和上班族為主。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有部分中老年人將用來養老的積蓄從銀行“搬家”出來投入其中,很多激進的年輕投資者,甚至“奮不顧身”地將房産抵押套現投資。

  “民間高息借貸本身就是高風險的投資行為,如果投資者本身抗風險的能力較弱、或者舉債投資,等於又增加了此類行為的風險系數。”有業內人士不無憂慮地告訴記者。

  集資“馬甲”多變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除了一些充當資金仲介的投資公司、擔保公司等之外,活躍在民間的非法集資形式可謂五花八門、多種多樣,“馬甲”大致分為:房地産投資項目、礦産資源項目、新能源項目、高新農業項目等。

  這些公司大多通過穿上高新技術的外衣,虛構房地産、礦産資源等投資項目,展示“良好”的發展前景和盈利能力,許以高出銀行利率數倍甚至幾十倍的高息做誘餌,通過親友、同事等熟人關係介紹的“病毒式”營銷,將大量投資者拉入“局”內。

  一位省會資深金融界人士介紹,簡單回顧一下歷史不難發現,民間的非法集資“病毒”爆發具有一定的週期性,大致十年一個輪迴,並且會以新的變異形式出現。以前可能“附著”在某些項目上,現在又可能“附著”在另外更有時代性、更具吸引力的形式上,而烈度和參與程度也會更高於前者。

  泡沫隱憂

  市場上充沛的“錢流”,讓很多集資機構都能在短時間內積聚大量社會財富,但是,很多民間融資機構並沒有完備的風險控制體系,對於鉅額資金的利用漏洞頗多,風險隱患隱現其中。

  在多家投資公司做法律顧問的李立峰律師告訴記者,很多投資公司並沒有像銀行一樣的風險控制體系,項目投資的綜合評估、投資規模的大小等完全憑幾個投資人的主觀印象。

  在他實際接觸的投資公司中,有的投資機構甚至違背投資行業的大忌,將半數的融資資金投入一個高風險的行業中“博取”暴利。“這樣的投資公司很容易因為一筆資金的回收困難,造成整個資金鏈的斷裂。”李立峰説。

  另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很多投資機構的資金大多投向了房地産、礦産資源等所謂的高利潤行業。而這些行業大多是資金需求量巨大、受政策面影響較大的行業,一旦出現行業波動很容易造成資金鏈的斷裂,引發擠兌,波及社會。

  在投資實體經濟之外,還有部分投融資仲介機構將同行業間的資金拆解作為“主業”,“一筆資金在多家投資機構間流動”,“利息從三分抬高到七八分”,層層加碼,專門靠抽取利差為生。

  風險提醒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四倍。”高於同期銀行利率的四倍將不受法律保護。對於那些急於把自己的錢放出去,以錢生錢、賺快錢的投資者,李立峰律師提醒一定要防範風險。

  “你想著人家的利息,人家惦記著你的本金。”李立峰説,你借錢給別人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對方的資産和信用,不要受那種高利的誘惑,有可能你短期內從你的本金當中拿取利息,但將來你本金根本要不回來。

  在甄別非法集資時,除了利息高低之外,一個重要的區別標準就是,是否摸錢。業內專業人士告訴記者,如果一家投資仲介直接讓你把錢打到該仲介賬戶或者個人賬戶的話,那麼你就要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