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其實,正是散養戶的大量減少,造成了整個生豬供給的缺口難以被迅速彌補。在專家看來,一方面,散養戶是豬週期發生的直接推手,另一方面,散養戶又最容易受到豬週期的衝擊,甚至黯然退出市場。怎樣才能衝破豬週期的魔咒呢,專家表示,生豬養殖應該儘快在規模和散養之間確立一個平衡點。
常年從事豬肉價格研究的王志丹告訴記者,一直以來,養殖戶都是根據當時的市場價格來選擇是否養豬,多養還是少養,但是豬的生産週期最少要五六個月,最長要兩年時間,一旦養殖戶做出了選擇,就只能被動地等待生豬出欄時的市場行情,由於散養戶一直在我國生豬養殖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面對價格漲跌,他們的選擇往往趨同,所以經常帶來生豬供給的嚴重短缺或嚴重過剩。今年豬價飛漲,很大程度上就是去年賠錢後的散養戶紛紛退出的後果。
天琪期貨研發部研究員 王志丹:至少30%以上的散養戶他們隨意進出,他們根據對終端市場價格的判斷,進出的舉措造成市場空缺,大型養殖場沒有能力來彌補這個缺口,散養戶的就對市場的供應産生較大的影響,供應不穩,價格就不穩。
王志丹表示,應對豬週期,有關部門很早就提出要完善信息發佈機制,讓養殖戶掌握市場供需形勢。但事實上,統計整體的養殖規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按照一直以來執行的標準,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下的叫散養戶,但出欄能力在100頭左右的所謂規模養殖戶在進入和退出上也相當隨意,這樣單純的規模養殖的數據並不能準確代表市場的實際供給能力。王志丹認為,有必要修正現有的散養戶界定標準,給政府部門掌握行業真實數據創造條件。
天琪期貨研發部研究員 王志丹:我個人認為他的年出欄在200頭以上,或者説他至少投資10萬到二十萬,進入市場之後不能因為短期價格波動,他就退出這個市場達到欲退不能的程度,才應該算是散養戶。因為他們要根據市場需求來確定自己的養殖規模,而不是根據市場價格波動來確定是該養還是不該養
在研究了從改革開放以來所有豬肉價格波動週期的數據後,王志丹發現近幾年豬週期變得更加頻繁,波動幅度也越來越大。業內有一個説法是豬肉價格三年一個波動週期,而從2007年到現在,四年就出現了三個週期。由於豬肉價格現在主要就是由供應量決定的。目前國能每年對生豬的需求在4.5億頭左右,如果説要保證市場上的供給能夠基本穩定,達到規模、在價格波動欲退不能的的養殖場,至少能供應總需求量的60%到70%。同時國家如果繼續加大對散養戶的防疫、科技的投入與支持,那麼整體豬肉市場的供應將趨於穩定。在需求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只要市場需求能夠基本滿足,價格的波動也會逐漸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