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華爾街日報:對中國經濟的誤讀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6日 10: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8月2 5日文章】題:對中國經濟的誤讀(作者卡內基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世界銀行前中國業務局局長黃育川)

  那些唱衰中國經濟前景的人最近都把中國的消費佔國內生産總值(GDP)35%的低比例和投資佔GDP45%的高比例作為依據。這兩個數據引起人們對中國經濟將內爆的擔心。然而,極少有人注意到,這些數據,尤其是消費佔GDP的比例,與市場認知不一致。

  官方的數據有缺陷

  普遍的看法是中國消費幾年來大幅增長。無數的報道説中國的奢侈品、快餐業以及家居産品消費每年都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中國的零售業每年的增長幅度為15%至20%,而國民賬戶數據顯示個人消費增幅僅為8%至9%,人們如何能把這兩個數據協調起來呢?零售額與國民賬戶中的個人消費不是一回事,但兩者之間有著越來越緊密的聯絡。

  這引起人們的猜疑,覺得有些東西可能搞錯了,極有可能是嚴重低估了國內消費。中國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的負責人2009年曾承認,官方的居民消費數據有缺陷。那些統計數據都是依據過時的、沿用了30年的抽樣調查方法得來的,並不完全計入在中國非常盛行的現金交易,不完全包括家庭用於教育和醫療服務方面的非現金經費,也沒有對數據進行調整以反映自有住房的現行市場價值。

  由於銷售稅很高,越來越多的家庭消費難以被跟蹤,這部分歸因于中國管理增值稅的方法。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收繳增值稅的方法使得它難以追查偷稅漏稅現象。

  另外,中國的會計核算制度難以囊括小額的私人交易,因此無法完全記錄服務業的快速增長。隨著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制度由以社會主義為基礎的“物質生産”方法向市場經濟體普遍使用的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轉變,這成了一個主要問題。譬如,2004年服務業佔G DP的比例不得不上調了30%。毫無疑問,官方的數據低估了實際情況。

  另一方面,人們對G D P中投資所佔比例的估計太高了,正如高盛公司在報告中所説,部分原因是固定投資佔G DP比例並沒有根據不斷上升的地價作充分的調整,這使得投資佔G DP比例膨脹。因此,消費和投資佔GDP比例的這兩個指標是不準確的。

  中國的G D P———同消費一樣———可能比報道的要高很多。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估計,2008年,中國的實際GDP大約比官方公佈的數據要高出約30%,人均消費估計要高出80%。其他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家庭收入被低估了約20%至30%,因此,GDP實際上也比公佈的數據要高很多。大體上,GDP可能要比官方數據高出10%至15%,實際的消費佔G DP比例可能為4 0%至4 5%,而投資佔G D P的比例可能是3 5%至40%。

  更加重視政府開支

  在過去20年裏,中國官方的消費佔GDP比例從50%降至35%,下降了15個百分點。同期,類似的三個經濟體———日本、台灣和韓國的這一比例下降了20至40個百分點,其間,它們實現了快速工業化。

  使中國如今非凡發展的不是其消費佔GDP比例下降的幅度,而是絕對值。中國的這個比例目前比其他國家要低15至20個百分點。

  數據有缺陷只是造成這種差距的部分原因,但無可否認,主要還是因為中國的政策。大的房地産企業和工業企業都歸國家所有,因此這些資産産生的收益主要使地方當局和國企受益,並不惠及普通家庭。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指出,在中國,投資收益及政府轉移性支出佔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不到1 0%,在其他國家,這個比例為20%至30%。

  由此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作出有關中國經濟即將崩盤的預測,證據不可靠。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很脆弱,其中有很多原因,但這並不是其中之一。

  二是,應該更加重視政府開支的作用。經濟學家通常依據消費和投資來得出結論,但他們應當看看這個國家的轉移支付制度如何,以及怎樣提供最終成為居民消費的服務。

  從理論上來看,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裏,補充居民消費的那部分公共社會開支的比例應該更大。不過,現實情況是,中國的公共社會開支和政府轉移性支出佔G DP的比例遠遠低於人們期望的正常水平,其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中的社會主義部分的收益沒有惠及中國普通家庭。除非中國增加福利開支,政府放棄這些國有資産,不然的話,消費佔GDP的比例不大可能提高到與其他國家一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