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曹中銘:新股發行 別張口閉口就説市場化"顯靈"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29日 08: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經網-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8月份的股市堪稱 “一片狼藉”。受歐美債務危機的影響,上證指數曾一度暴跌至2437點,短短的三個交易日,下跌幅度近10%,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所罕見。股市暴跌,市場上又出現了救市的呼聲,其中呼籲監管部門緩發新股或暫停新股發行似乎成為“共識”。

  今年上半年新股發行雖然比去年同期的176家減少13家,新股IPO募集資金也出現下降態勢,但上市公司竭澤而漁式的融資行為絲毫沒有收斂的跡象。關於這一點,股市自今年4月份開始下跌後,表現得更為明顯。

  進入8月份以來、特別是本週及以後的新股發行,似乎有趨緩的跡象。本週發行新股只有2隻,分別為創業板的新萊應材和中小板的北玻股份,下周有京運通、雅本化學和蒙發利3家公司啟動發行程序。至此,8月份的新股發行宣告結束。具體來看,8月份涵蓋5周,發行的新股數量分別為9隻、5隻、4隻、2隻、3隻,累計發行23隻新股。於是市場上有觀點認為,新股周發行數量的不斷遞減,表明發行窗口市場化機制效應顯現。

  針對新股發行問題,今年7月份證監會相關人員曾表示,今後新股IPO可在獲得批文後6個月內由“承銷商和發行人就發行日程和發行窗口的選擇做更加靈活的安排”。如何選擇發行日期與發行窗口,《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其實已作出規定。其中,第五十條明確指出,自中國證監會核準發行之日起,發行人應在6個月內發行股票;超過6個月未發行的,核準文件失效,須重新經中國證監會核準後方可發行。也就是説,核準之後立即啟動新股發行或過兩三個月再發行新股,只要是在規定的期限內,都沒有違規。

  但是,將新股發行趨緩與“市場化”挂上鉤卻有失偏頗。8月份將發行23隻新股,相當於每個交易日發行1隻,這樣的“密度”本身就不低。而且,相對於7月份的20隻,4月份的23隻,也絲毫沒有“趨緩”。

  只要新股發行市盈率下降或發行“趨緩”,總有市場人士認為是新股發行的“市場化”機制發生了作用。創業板美晨科技以18.2倍市盈率發行如是,8月份後兩周的“趨緩”亦如是。曾經,中小板雙星新材創出65.52%的超高網上中簽率,同樣被解讀為“市場化”機制在“顯靈”。

  事實上,新股發行市場化機制在市場中“顯靈”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目前企業欲發行新股,首先得過證監會發審委這一關。即使發行人可以靈活地選擇發行日期與發行窗口,但“資源”的多少卻受到監管部門的控制。哪家發行人能進入審核程序,哪家能夠過關發行新股,一切都在監管部門的掌控之中。行政“干預”下的新股發行,也不可能産生真正的“市場化”。

  A股市場就是為融資者服務的,是一個“圈錢”市。退一步講,發行人靈活選擇發行日期與發行窗口,亦並非“市場化”之功。其目的還在於希望能夠在行情轉好時以更高的價格發行新股,以圖“圈”得更多的資金。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的新股發行趨緩表明市場化“顯靈”,其實亦更有利於發行人的大肆“圈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