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危機倒逼中國財金體制改革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25日 18: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新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擔憂二次衰退有些過度,中國正好可以抓住危中之機,倒逼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地方政府以股市減持方式化解債務危機,適時鼓勵地方政府自主發債第1頁 二次衰退不會重現,人民幣國際化應適時加快第2頁 地方債務風險可控,倒逼財政體制加速改革第3頁 通脹、房價拐點或將出現,緊縮政策適時微調

  【財新網】(專欄作家 沈建光)自本月初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下調美國國債評級以來,投資者對全球經濟環境惡化,經濟“二次探底”的擔憂日益加大,全球金融市場接連遭受重創。中國同樣未能獨善其身,在經歷了前兩年政府支出大規模擴張刺激經濟之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問題也有所探頭。

  城投債一度遭到拋售、財政部代發的地方政府債券流標等事件,都反映了投資者對於地方政府償債能力的擔憂。另外,緊縮的調控政策基調不變,通脹與房價拐點何時出現,便成為市場判斷宏觀政策是否會有所調整的重要條件。

  面對海外動蕩,投資者悲觀情緒瀰漫。主要有三大擔心:海外重返2008年金融危機、地方表外債務失控、國內通脹繼續攀高。但上述擔憂有些過度。QE3及歐洲央行買債使雷曼倒閉式衝擊不會重演,歐元區不會解體;地方債倒逼財政金融改革,如地方自主發債,資産證券化推出;8月CPI不會創新高,6.2%左右。考慮到事物的兩面性,認清當前海內外經濟形勢,抓住“危”中之“機”,倒逼財政、金融改革等,或許是此時更為積極有益的應對方式。

  二次衰退不會重現,人民幣國際化應適時加快

  筆者曾在《不要低估美歐債務危機及對中國的影響》文章中提到,海外需求放緩至少將從三個方面對中國的經濟産生影響,即削弱中國出口增長、加大中期輸入性通脹壓力,並給中國帶來嚴重的儲備資産安全問題,因此,應對歐美債務風險以及海外經濟增速回落保持高度警惕。當然,儘管海外經濟略顯悲觀,但市場也不必過於驚慌,畢竟經歷了經濟危機後的資産負債表重建,如今海外市場並不存在次貸危機前那樣明顯的泡沫,再次重現2008年衰退的可能性較小。

  從美國來看,通過早前美國政府的大規模救助,如今美國實體與銀行業狀況要明顯好于2008年。美國金融部門的杠桿率已經較次貸危機之前大大降低,銀行信貸要求提升後,壞賬的數量也得到了明顯控制。而實體經濟也得到了緩慢恢復,例如2008年-2010年,美國非金融企業利潤增速實現了大反轉,由大幅下滑轉為高速增長,三年企業利潤平均增速分別為-25%、-4.3%和48%。因此儘管當前美國經濟復蘇動力不足,但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增長也能夠保持在1%-2%區間,不太可能出現金融危機時大幅負增長的局面。

  歐洲方面,歐元區債務問題的解決是個長期的過程,短期內歐元區解體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歐債危機之所以越演越烈,很大程度上是由歐元框架尚不完善造成的,並且歐洲央行與德國央行之間,歐元區核心國與非核心國之間、政客與選民之間均存在著廣泛的矛盾,因此歐洲主權債務問題的解決是個中長期性過程。但目前市場對於短期內歐元區解體的擔憂實為過度,畢竟歐元區是歐洲人花了50年努力才做到的,其中又牽涉了諸多的政治與經濟利益,歐元區解體遠比想象的複雜,幾年內不太可能發生。筆者認為,短期內將債務國債務轉換為歐央行債務,即量化放鬆,可以減輕歐洲債務危機。例如,歐央行已經宣佈向市場提供6個月期無限量資金以阻止危機惡化。

  如前所述,海外經濟不會重蹈2008年覆轍、歐元區解體的可能性尚小,投資者不必過度悲觀。同時,面對當前歐美債務問題,雖然中國在短期內很難找到萬全之策,但危中有機,海外經濟放緩而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可以大幅提升中國在國際經濟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尤其是讓我們痛定思痛,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努力使人民幣在未來十年內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早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問香港,公佈了一系列支持香港離岸市場發展的新措施,包括允許在內地推行港股ETF、允許香港企業的人民幣資金以FDI及“小QFII”的形式到內地投資、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進一步擴大到境內所有31個省(市、自治區) 等,均顯示促進資本項目自由化、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的步伐正在加快。筆者預計,“十二五”期間,伴隨著資本賬戶的逐步開放、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立、配合以匯率體制改革和利率市場化改革,人民幣可兌換進程可能早于預期。這同時可為今後十年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奠定基礎,以應對歐美債務問題、逐步走出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困境。123下一頁單頁閱讀本文導航 第1頁二次衰退不會重現,人民幣國際化應適時加快第2頁地方債務風險可控,倒逼財政體制加速改革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