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溫商鉅資改造吉林鹽鹼地 種出有機大米甜高粱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22日 11: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白茫茫的鹽鹼地,在經過長達數十年甚至百年的沉寂,如今種出了綠油油的麥苗、金燦燦的稻穀、紅彤彤的高粱……而為鹽鹼地畫上繽紛色彩的,是六位此前根本沒有種過莊稼的溫商。

  從最初的運糧販糧,到後來的租地種糧,再到眼下普遍的修建糧倉、加工糧食,現在,溫商更將目光放在荒寂多年的鹽鹼地上。

  他們讓寸草不生的鹽鹼地成為高産的莊稼地,證明了溫商不僅僅是炒房、炒煤的代名詞,也是活躍我國糧食市場、保證浙江糧食安全的生力軍。

  鹽鹼地,起死回生

  這六位溫商創辦的吉林省吉喆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專門負責鹽鹼地治理利用項目的投資方。而他們看中的這片鹽鹼地在吉林省長嶺縣後25村,是當地鹽鹼化最嚴重的地區。

  從長春市到長嶺縣後25村,需要3個小時的車程,從繁華到冷清再到荒無人煙。吉喆的鹽鹼地改良綜合試驗示範區就在一片一望無際、寸草不生的土地上。後25村的80多戶農民因為再也種不出莊稼,在2000年全村搬遷。這裡的土壤PH均值達到10.37,屬於嚴重鹽鹼化。如果這裡都能夠種出糧食,全國的鹽鹼地都將有了生命力。

  車子在光禿禿的荒地開了許久後,一拐彎,記者卻看到了江南水鄉熟悉的場景:一大片碧綠的水稻田。東北通常都種一季稻,眼下正是水稻抽穗期。等到國慶時期,這些水稻就能收割了。

  示範區共有7200畝,部分鹽鹼地已經經過兩年的治理、翻整,不僅種上了水稻,還有高粱、葵花等其他農作物。去年,這些鹽鹼地已經小範圍實驗種植,産出第一批弱鹼性大米。今年,這裡開始大批量地種上了水稻。吉喆副總經理林德歡介紹,去年小範圍試驗的水稻,畝産能有400公斤,今年這一數字將達到600公斤,絲毫不遜色于黑土地。

  能讓土地“起死回生”,靠的是一種調節劑。而這種調節劑是由一位吉林市植保站退休多年的專家朱啟江和東北地理所、吉林農業大學的專家聯合研發的。用上這種有機調節劑,即使像後25村這樣嚴重的鹽鹼地,第二年也能種出水稻,第三年就能夠到基準良田的標準了。

  鹽鹼地上産出的大米,品質如何呢?記者的午飯就吃上了這種稻米,雖然不糯,但很清香,比起浙江的晚粳米更有嚼勁。林德歡告訴記者,去年,他們就將大米運到上海的市場上試賣。“這裡産出的大米經過檢測,屬於弱鹼性大米,對人體有好處。大米賣到30元錢一斤,上架就賣脫銷。”

  頭口水,吃得艱難

  東北松嫩平原有373萬公頃蘇打鹽鹼地,其中吉林省97萬公頃。近年來由於土壤沙化日趨嚴重,當地政府一直在進行水土維護和鹽鹼地治理工作,但一直收效甚微。

  “其實改良鹽鹼地技術已成熟多年,但沒有資金,沒有魄力,誰也不敢大規模整治,”吉喆董事長繆明偉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我們算是嘗了頭口水。”

  但頭口水,向來不易喝。首先需要大量的資金。流轉土地的成本並不高,但後期通水、通電、通路,足足花了他們近一年的時間。錢不斷投入,但沒有任何産出。而另一邊,吉喆還在不斷擴大鹽鹼地的承包面積。除了後25村,吉喆又陸續承包了兩塊土地,共達2000公頃左右。“僅後25村的這塊試驗區,三年時間總投資就超過了3000萬元,如果這裡的7200畝土地都能種上水稻,7000萬元,怎麼都跑不掉。”

  除了資金,還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氣。在鹽鹼地項目之前,繆明偉從事地産業、林德歡做的是數碼産品批發,吉喆的六個股東,沒有一個從事過農業。但他們覺得炒房、炒煤,不再像頭幾年那麼高利潤,更關鍵的是,這些都是紅海,有著更多資金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廝殺激烈。而農業,則是工商資本的藍海,更何況是鹽鹼地這樣的“處女地”,“有的做!”

  2008年,他們第一次來到後25村考察。“我還清楚地記得,去的時候正好是風沙天。站在鹽鹼地上,一開口説話,一嘴的沙。”但如此惡劣的環境卻讓繆明偉興奮,“在技術可行的前提下,越是艱難,其實越是我們的商機。”

  2009年,繆明偉和他的鹽鹼地改造團隊進駐後25村,開始了漫長枯燥的改造試驗。最困擾他的問題之一,就是人才。除了朱啟江這位把心血都放在鹽鹼地改造的老專家,示範區只有一位碩士安詳。“但我也不知道,他會在這裡呆多久。”

  就這樣咬著牙幹著。去年,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派出專家來到這片示範區,進行為期半年的跟蹤考察、檢驗,採集了大量數據、樣品,經反復分析論證,對這一成就予以認可,並授予“國際生態安全鹽鹼地治理示範基地”稱號。

  今年,吉喆的項目終於得到了國家的補助。儘管此前的投入都沒辦法享受到國家政策補貼,但至少以後的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會有一定的補貼。這讓繆明偉等人信心猛增。

  萬頃田,廣種水稻

  機遇都是雙刃劍,高風險也通常意味著高收益。這批溫商的堅持,換來了市場的肯定。

  由於吉喆的鹽鹼地長年荒蕪,不受農藥和化肥的影響,一年時間內就獲得了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的《有機稻米公證書》,並獲得中國“有機産品”標誌。這讓吉喆的大米去年剛進上海市場,就獲得消費者的肯定,售價達30元/斤,照樣銷量很好。

  但吉喆的目標,遠不是種出大米,賣到30元/斤就夠了。繆明偉等人的目標,是用5年左右時間集中改造7萬公頃鹽鹼地。在他們的憧憬中,這是一片農業集中示範區域:土地集中,大規模採用機械化裝備,産品優質,且得到深加工。繆明偉説,這裡將有現代化農莊、農場、養殖場和現代農畜産品深加工項目,農業與工業在這裡可以結合,形成整條産業鏈。

  在繆明偉眼中,這個“農業王國”一旦實現,成就感更大。他曾經計算過,如果將松嫩平原1/10的鹽鹼地改良成功,將增加糧食500億斤,不僅對浙江這樣一個糧食輸入大省有著關鍵意義,對全國的糧食安全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吉喆在未來5年,投資將陸續達30億元。

  繆明偉閒聊時,也談起身邊的溫商,“他們也在尋求不同的轉變。”新能源、環保、醫藥、信息、物流等産業,都活躍著溫商的身影。“溫商也要與時俱進,要創新,不管是用新技術、新商業模式,還是新管理模式,否則也會被時代所淘汰。”

  記者 張丹丹

  白茫茫的鹽鹼地,在經過長達數十年甚至百年的沉寂,如今種出了綠油油的麥苗、金燦燦的稻穀、紅彤彤的高粱……而為鹽鹼地畫上繽紛色彩的,是六位此前根本沒有種過莊稼的溫商。

  從最初的運糧販糧,到後來的租地種糧,再到眼下普遍的修建糧倉、加工糧食,現在,溫商更將目光放在荒寂多年的鹽鹼地上。

  他們讓寸草不生的鹽鹼地成為高産的莊稼地,證明了溫商不僅僅是炒房、炒煤的代名詞,也是活躍我國糧食市場、保證浙江糧食安全的生力軍。

  鹽鹼地,起死回生

  這六位溫商創辦的吉林省吉喆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專門負責鹽鹼地治理利用項目的投資方。而他們看中的這片鹽鹼地在吉林省長嶺縣後25村,是當地鹽鹼化最嚴重的地區。

  從長春市到長嶺縣後25村,需要3個小時的車程,從繁華到冷清再到荒無人煙。吉喆的鹽鹼地改良綜合試驗示範區就在一片一望無際、寸草不生的土地上。後25村的80多戶農民因為再也種不出莊稼,在2000年全村搬遷。這裡的土壤PH均值達到10.37,屬於嚴重鹽鹼化。如果這裡都能夠種出糧食,全國的鹽鹼地都將有了生命力。

  車子在光禿禿的荒地開了許久後,一拐彎,記者卻看到了江南水鄉熟悉的場景:一大片碧綠的水稻田。東北通常都種一季稻,眼下正是水稻抽穗期。等到國慶時期,這些水稻就能收割了。

  示範區共有7200畝,部分鹽鹼地已經經過兩年的治理、翻整,不僅種上了水稻,還有高粱、葵花等其他農作物。去年,這些鹽鹼地已經小範圍實驗種植,産出第一批弱鹼性大米。今年,這裡開始大批量地種上了水稻。吉喆副總經理林德歡介紹,去年小範圍試驗的水稻,畝産能有400公斤,今年這一數字將達到600公斤,絲毫不遜色于黑土地。

  能讓土地“起死回生”,靠的是一種調節劑。而這種調節劑是由一位吉林市植保站退休多年的專家朱啟江和東北地理所、吉林農業大學的專家聯合研發的。用上這種有機調節劑,即使像後25村這樣嚴重的鹽鹼地,第二年也能種出水稻,第三年就能夠到基準良田的標準了。

  鹽鹼地上産出的大米,品質如何呢?記者的午飯就吃上了這種稻米,雖然不糯,但很清香,比起浙江的晚粳米更有嚼勁。林德歡告訴記者,去年,他們就將大米運到上海的市場上試賣。“這裡産出的大米經過檢測,屬於弱鹼性大米,對人體有好處。大米賣到30元錢一斤,上架就賣脫銷。”

  頭口水,吃得艱難

  東北松嫩平原有373萬公頃蘇打鹽鹼地,其中吉林省97萬公頃。近年來由於土壤沙化日趨嚴重,當地政府一直在進行水土維護和鹽鹼地治理工作,但一直收效甚微。

  “其實改良鹽鹼地技術已成熟多年,但沒有資金,沒有魄力,誰也不敢大規模整治,”吉喆董事長繆明偉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我們算是嘗了頭口水。”

  但頭口水,向來不易喝。首先需要大量的資金。流轉土地的成本並不高,但後期通水、通電、通路,足足花了他們近一年的時間。錢不斷投入,但沒有任何産出。而另一邊,吉喆還在不斷擴大鹽鹼地的承包面積。除了後25村,吉喆又陸續承包了兩塊土地,共達2000公頃左右。“僅後25村的這塊試驗區,三年時間總投資就超過了3000萬元,如果這裡的7200畝土地都能種上水稻,7000萬元,怎麼都跑不掉。”

   

搜索更多鹽鹼地治理 鹽鹼地改良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