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18項技術新標發佈 風電力克“並網難”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9日 10: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都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國家出臺一系列風電新標準,可以改善風能發電隨機性、不穩定性等現狀,令並網更容易。

  一系列針對“風電”的行動集中展開。能源行業風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最新發佈了18項風電技術標準,以期指引市場、技術有序地健康發展,特別解決風電並網難的問題。

  與此同時,國家能源局、國家海洋局日前聯合下發了《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針對海上風電項目前期、項目核準、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等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工作,進行了原則性規定。

  風電並網難將得到解決

  國家能源局5日發佈“大型風電場並網設計技術規範”等18項重要標準,涉及大型風電場並網、海上風電建設、風電機組狀態監測、風電場電能質量、風電關鍵設備製造要求等風電産業發展急需的技術標準。

  對於標準的出臺,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表示,標准將起到指引市場、技術有序健康地發展的作用。譬如,國內風電發展一直深受“並網難”之困,與此同時,近期國內風電場頻發的風電設備脫網、倒塌等事故,也客觀上加劇了風電並網問題的複雜性。

  來自電監會公開報告顯示,僅酒泉地區今年以來各風電場發生電力設備故障就達35次,其中,電纜頭故障造成集電路跳閘21起,保護插件故障造成設備跳閘或開關拒動5起,其它故障9起。以上故障中,引發大規模脫網的事故有4起。

  正是因為風能、太陽能等發電時的隨機性、間歇性、不穩定性對電網造成了極大的衝擊甚至破壞。使得電網十分排斥。“在此背景下,國家出臺一系列並網新標準來規範發展就顯得十分必要。”施鵬飛説。

  據悉,在技術手段方面,為改變上述困境,可通過例如提高風電場的“低電壓穿越能力”。就是説,具有低電壓穿越能力可保證風電機組在電網故障電壓降低的情況下,盡最大可能與電網連接,保持發電運行能力,減少電網波動。如電壓仍處在低壓,風電機組將被低壓保護裝置切除。此外,建立“功率預測系統”也是有效手段之一,即風電場通過對未來一段時間風速的準確預測,向電網提供發電功率曲線,使電網調度可以有效利用風電資源,提高風電發電上網小時數。

  在最新頒布的18項新國標中的《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都涵蓋了上述舉措,要求“風電場並網運行後,有義務依據《節能發電調度辦法》規定的原則,按照調度指令參與電力系統的調頻、調峰和備用。同時,要求風電場並網運行前需完成功率預測系統的安裝調試。”

  海上風電發展提出“雙十”原則

  與陸地風電比翼齊飛的還有海上風電。國家能源局、國家海洋局日前聯合下發了《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以進一步完善海上風電建設管理程序,促進海上風電健康有序發展。

  《細則》提出了“雙十”原則,即海上風電場原則上應在離岸距離不少於10千米、灘塗寬度超過10公里時海域水深不得少於10米的海域佈局。同時,在各種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重要漁業水域、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河口、海灣、自然歷史遺跡保護區等敏感海域,不得規劃佈局海上風電場。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表示,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能源規劃和可再生能源規劃中,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目標是:2015年建成500萬千瓦,形成海上風電的成套技術並建立完整産業鏈;2015年後,我國海上風電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到2020年建成海上風電3000萬千瓦。

  施鵬飛認為,海上風電場的建設成本一般高於陸上風電場3倍,同時,風力發電在設備安裝、運輸、維修等方面比陸上風力發電存在著更多的困難,但海上風電靠近傳統電力負荷中心,便於電網消納,可減少長距離輸電的煩惱。

  相比陸地風電的蓬勃發展,海上風電項目目前還處於萌芽狀態。2010年6月建成的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示範風電場,是我國當前唯一建成投産的海上風電場。大多項目正在進行工程建設前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