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實現教育投入目標不能靠增加收費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8日 13: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政府手裏並不是沒有錢,關鍵是錢怎麼花,往哪投。

  ■晏揚

  財政部日前同意北京市對繳納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其實際繳納“三稅”稅額的2%徵收地方教育附加。北京市財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實施這一收費政策後,北京市每年將收取30億至40億元。據悉,目前全國部分省市已按照財政部的規定開徵地方教育附加。

  有人可能不甚明白:教育附加費不是早就在徵收嗎?這裡需要區分兩個概念——“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教育費附加自1986年7月1日起在全國各地統一徵收,收費依據是國務院頒布的《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徵收對像是繳納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的單位和個人,徵收標準是實際繳稅額的3%;地方教育附加的徵收依據是去年11月財政部下發的一個通知,目前有的地方已在徵收,有的地方尚未徵收,徵收對象與教育費附加相同,徵收標準則是實際繳稅額的2%。

  無論是徵收教育費附加還是地方教育附加,都是為了更好地籌措教育經費,以期到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佔GDP比重達到4%。4%這個目標自1993年提出,千呼萬喚,至今沒有實現。開徵地方教育附加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是,靠增加收費實現教育投入4%的目標,這種方式值得商榷。

  首先,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雖然名稱上有所差異,但實質是一樣的,顯然屬於重復收費。徵收對象為“繳納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的單位和個人”,相當於將所有企業涵蓋在內,也相當於給所有企業新增一項收費,加重了企業的負擔。

  其次,實現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佔GDP比重4%這個目標,大體上説有兩種途徑,一是向民眾多收稅費,二是在不加重民眾負擔的前提下,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向教育投入傾斜。就財政實力而言,去年我國財政收入達到8萬多億元,今年財政收入預計將超過10萬億元,財政收入佔GDP比重長期居高不下,隨著財政收入增速遠高於GDP增速,所佔GDP比重還將進一步提高。政府手裏並不是沒有錢,關鍵是錢怎麼花,往哪投,看看那些不受約束的三公消費,那些耗費大量錢財的形象工程,那些低效率的政府投資,那些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在這些方面節省一點,就足以實現4%這個目標,何需再伸手向民眾索取?

  再次,開徵地方教育附加的依據僅僅是財政部的一個通知,其合法性、正當性令人懷疑。稅和費名稱和性質雖然不同,但對徵收對象的意義相同,無非都是交錢,收稅要經過法定程序,收費就不需要嗎?

  4%這個目標並不高,但至今沒能實現,關鍵不是老百姓交的錢太少,而是官方是否真的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願不願意勒緊腰帶厲行節約,把更多的錢投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