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壞主意傳染病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5日 13: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經》雜誌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文

  大西洋兩岸誤導性的經濟概念一直在相互強化。這些政策所導致的歐美發展停滯,也在彼此強化之中

  2008年的大衰退已經演變為北大西洋沿岸的遍野哀鴻:這場衰退的主體是陷入低增長、高失業泥淖的歐洲及美國。泡沫的破裂導致歐美出現了大規模的凱恩斯主義式的經濟刺激。這些刺激避免了衰退的大大惡化,但卻加劇了鉅額預算赤字。由此産生的大規模削減支出的措施,意味著高失業率水平必將持續下去,可能在多年內都得不到改善。

  最終,歐盟決定幫助那些陷入財政困境的成員國。它已別無選擇:金融動蕩可能會從小國向大國蔓延,歐元的生存隨之也將受到威脅。歐洲領導人意識到,受困國家的債務將變得不可治理,除非這些國家能實現經濟增長,而如果沒有援助,經濟增長就是癡人説夢。

  儘管歐洲領導人所承諾的援助還僅僅是在路上,但他們認定那些還沒有受到危機波及的國家必須削減支出。由此帶來的財政緊縮將拖累歐洲經濟,其中包括受困最嚴重的希臘。畢竟,對於現今的希臘來説,最大的支持莫過於貿易夥伴恢復強勁增長。

  危機前的討論表明,人們並未就修復經濟基本面做過多少努力。歐洲央行強烈反對體現資本主義本質特徵的方案——重組倒閉或破産實體的債務,這表明西方銀行體系將繼續脆弱。

  歐洲央行指出,納稅人應為希臘主權壞賬完全埋單,因為任何私人部門的捲入都將引發“信用事件”,導致信用違約掉期(CDS)的大規模償付,從而進一步加劇金融動蕩。但如果歐洲央行真的有此擔心,毫無疑問,我們應該要求銀行持有更多的資本。

  類似地,歐洲央行早該將銀行排除在高風險CDS市場之外,以免它們淪為評級機構的人質。歐洲領導人在最近的布魯塞爾峰會上所達成的積極成果之一,就是開始限制歐洲央行和美國評級機構的權力。

  事實上,在歐洲央行立場中最奇怪的是它威脅説:如果評級機構認定重組應被歸於信用事件,它將拒絕接受重組國國債作為抵押品。重組的全部關鍵在於卸掉債務包袱,讓剩餘部分變得能夠治理。如果重組國國債在重組前被接受為抵押品,那麼它們在重組後肯定會變得更加安全,因而肯定會繼續被接受為抵押品。

  重組會讓人們認清央行終究是個政治機構,有其政治日程,獨立央行總是會被它們所監管的銀行綁架。

  大西洋另一側的狀況也好不到哪去。極右翼勢力威脅要讓美國政府關門,這驗證了博弈論:當發生衝突時,理性個體為一方,未能佔據優勢的非理性人為另一方,後者向前者威脅著要使用玉石俱焚招數時,他們總是會獲勝。

  在稅收並不增加的前提下,奧巴馬總統默許接受了一種非均衡性的債務削減戰略。甚至是在過去20年中獲利斐然的百萬富翁們,也不會面臨更高的稅負;石油公司的稅收優惠政策也沒有取消,這將有損經濟效率和環境保護。

  樂觀派指出:提高美國債務上限協議的達成以及主權債務違約得以避免,二者的短期影響有限。但工資稅削減計劃並未更新,而企業在預計到負面影響後會更不願貸款。

  刺激計劃結束本身就會引起衰退。我們需要的是進一步刺激而非緊縮,即使站在預算平衡的角度考慮也是如此。

  赤字增長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稅收收入的提升不振,而這又是經濟表現萎靡所致;最佳的解決方案也只有一個,就是讓美國人重新走上工作崗位。但最近的債務上限協議與這一方向南轅北轍。

  許多人擔心,財政問題會在歐美之間互相傳染。畢竟,美國財政治理不力是引發歐洲問題爆發的重要原因,而歐洲財政動蕩對美國也絕非好事,特別是考慮到美國銀行體系的脆弱性及其在不透明的CDS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

  但是,真正的問題在於另一種傳染:壞主意很容易跨越國界。不僅如此,大西洋兩岸誤導性的經濟概念一直在相互強化。這些政策所導致的歐美發展停滯,也在彼此強化之中。■

  作者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