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標普遭SEC調查:重點針對內幕交易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5日 07: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痛失3A評級而耿耿於懷的美國政府,終於正式向標準普爾公司“宣戰”。

  據境外媒體近日披露,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目前正對評級機構標普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一事展開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下調美國評級時是否存在內幕交易,以及其使用的數學模型。

  市場驚魂48小時

  據《金融時報》網站近日援引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的話稱,SEC已經要求標普披露其在8月5日正式宣佈下調美國評級之前已獲知這一決定的職員名單,以便研究是否有人涉及內幕交易,因為提前得到這一消息可能會做空股票獲利。

  這一切還要從8月4日的“黑色星期四”説起。

  美國當地時間8月4日,股市遭遇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慘痛的一天,三大股指跌幅均超4%。歐洲市場上也是哀鴻遍野,英國、德國和法國等國家股市跌幅均超3%。

  當天的分析認為,暴跌是由於投資者擔心歐洲主權債務問題惡化以及全球經濟進一步放緩,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陰影似乎重現。

  然而,直到美國時間8月5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普突然對外宣佈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一級至“AA+”,並將美國的信用評級展望定為“負面”。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失去AAA信用評級。

  此舉還引發了市場對美國經濟的擔憂,繼而出現了全球資本市場的恐慌性下跌,直到週末才出現反彈。彭博數據顯示,7月26日至8月11日,全球股市市值蒸發了6.8萬億美元。

  事實上,標普醞釀下調美債評級已經有數月之久,而做出這一前所未有的舉措也十分戲劇化。

  消息傳出始於上週五早間,當時有消息透露説下調評級近在眼前,股市隨之暴跌。下午一點半左右,標普管理層正式通知美國財政部,他們計劃下調美國債務評級,並向政府提交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不過,美國財政部官員注意到標普的計算中存在2萬億美元的誤差。據境外媒體報道,奧巴馬政府認為,標普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的分析報告存在“根本性嚴重錯誤”。這是美國財政部首次公開嚴厲批評標普。

  這令公佈下調評級的聲明推遲了數小時。後來,標普管理層決定無論如何也要發佈聲明。晚上8點後,他們正式宣佈下調美國債務評級。

  標普的聲明顯示,評級下調的理由是“評級下調反映了我們對於國會和政府最近達成的財政整頓計劃的觀點。該計劃缺乏我們認為對政府中期債務發展所必要的穩定措施”。

  市場“先知先覺”?

  回想這驚心動魄的48小時,敏感的投資者不由恍然大悟,但隨即便心生疑問:難道市場真的可以“先知先覺”?

  披露知情人員名單只是SEC對可能存在的內幕交易進行初步調查的第一步。但據《金融時報》報道稱,截至目前,尚無證據表明標普內部人士利用內幕消息操作或者進行不法交易。

  一些分析人士稱,標普很有可能在調降美國評級之前“走漏風聲”,從而導致部分資金在上周出逃。有市場人士援引2006年出臺的評級機構改革法案稱,如果評級機構在公開評級決定之前洩露信息,將被吊銷執照。該法案還規定,評級機構必須具備防止信息洩露的相關措施和程序。

  但也有可能是很多交易員預計到美國評級被下調,從而通過多種證券或貨幣做空。

  標普發言人Ed Sweeney上週五發表聲明解釋稱:“在7月14日宣佈的負面信用觀望聲明中,我們就已暗示,如果美國債務上限協議達成一致,但美國債務中期增長軌跡並沒有改變的話,那麼美國評級至少有50%的概率會遭到下調。除此之外,我們還發表了多篇報告,對其他固定收益證券的潛在影響也廣泛表達了我們的觀點。”

  標普在聲明中強調:“標普對信息保密、證券交易政策,以及相關的證券監管都採取非常嚴肅的態度。我們的政策禁止分析師或評級委員會成員從事與他們參與評級的公司或政府相關的交易、持有相關證券或期權。除此之外,對於相關保密信息的操作、使用和保護,我們一直都有長期政策和程序。”

  SEC“回擊”

  與此同時,由於美國財政部稱,標普對美國評級的計算中存在2萬億美元的錯誤,所以標普使用的數學模型也存在質疑。

  據《華爾街日報》13日轉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稱,SEC上週五宣佈,將對評級人標普降級美國所依據的數學模型進行檢查。此次調查由SEC負責監管評級機構的審查人員執行。審查人員若查出有人提前洩露降級消息而觸犯法律,便可將案件轉交SEC執法部門處理。

  這項調查也顯示出SEC正尋求在監管責任方面更加的主動積極,SEC從去年開始推出專門負責執法的特殊部門,並改革了審查部門。

  SEC審查部門從2007年開始監督評級機構,審查權則由美國去年通過的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授權。(本報實習記者陳君妮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