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東南融通將退市:傳管理層轉移2億美元資産自救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3日 09: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嵇晨

  備受關注的東南融通是否真將退出紐交所,終於有了答案。

  東南融通在7月28日遞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顯示,公司7月26日的確已經收到紐交所監管部門的警告信,稱其已經不符合繼續交易條件,為保護投資者利益,東南融通將啟動退市程序。

  深圳的一位美股投資人姚先生,今年5月10日以每股18.20美元的價格,買入東南融通1萬股股票。“當時我相信東南融通在軟體外包領域的實力,寄希望於它當時即將公佈的一季度業績財報”。不過,沒想到一個星期後,東南融通就緊急停牌了,截至昨日尚未復牌,回想當時的衝動,姚先生懊惱不已。

  退市在即 公司反訴只剩三個交易日

  公開信息顯示,在紐交所稱東南融通“不符合繼續交易”的理由中,主要有2011年7月5日公司3名獨立董事兼審計委員會成員辭職之後,並沒有宣佈其他審計委員會和董事會成員的任命,因此目前東南融通並沒有獨立的健全的審計委員會。紐交所被美國眾達律師事務所告知,由於缺乏審計,東南融通公司內部的調查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律所對公司文件和系統的訪問都遭到限制,而公司並未對此作出充足解釋。根據美國上市公司手冊要求,審計委員會成員離職導致公司沒有審計委員會,國外發行主體必須在5天內遞交臨時書面證明,但至今東南融通依然沒有遞交。

  同時,紐交所還指出,上市公司或管理層涉及與公眾投資者利益相抵觸的經營活動,公司將面臨退市程序,或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存在會計瑕疵或違背其他公眾準則。

  通知顯示,東南融通在10個工作日內可以就紐交所的決定提出反駁。從7月26日收到通知算起,留給東南融通只有3個工作日,至今仍無消息。

  “一旦從主板退到場外交易市場後,能不能保住2美元的股價還不知道呢,股票基本就跟廢紙一樣。”姚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誰會想到德勤做審計的公司也會財務信息造假?又能去哪維權呢?”

  血本無歸的姚先生曾經找過東南融通總部的投資者關係部,希望對方能給個説法,但卻屢遭拒絕。他透露,很多利益受損的中小散戶這次都被騙得很慘,而加入遠在美國的律師事務所的集體訴訟,又讓他覺得沒有信任感。

  很多中小投資者都有類似的無奈,利用網絡,姚先生認識了很多和他一樣的散戶投資人,在其整理提供的一份散戶持股名單中,記者看到他們少則持有上千股,多則數萬股。

  “東南亂象”和公司高管道德

  曾經頂著“中國第一家紐交所上市的外包IT服務公司”光環的東南融通,在今年5月遭美做空研究機構CITRON(香櫞)質疑之後,除了股票交易遭緊急停牌,公司內部卻呈現“失控”之象。

  SEC文件顯示,今年5月23日,東南融通宣佈首席財務官(CFO)在5月19日已經辭職,審計公司德勤也于5月22日和公司解除審計關係。同時,東南融通CFO在與紐交所監管部職員交代辭職原因時表明,對公司的銀行對賬單和某些會計人員非常擔憂。

  審計公司德勤在辭函中也表示,由於公司財務記錄中銀行存貸款餘額虛假信息,以及管理層成員對獨立審計公司的干擾,包括扣押德勤審計文件等,特此表示不能繼續為東南融通提供審計服務,並拒絕與該公司2010年和2011年財年報告有任何關係。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東南融通前員工對記者透露,危機發生後,公司管理層沒有考慮整個公司和8000多名員工的出路,而是第一時間想到轉移資産自救,目前大概轉移了近2億美元,只剩下員工2個月工資的現金,並且已經在廈門成立新公司。

  對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致電東南融通投資者關係部求證,電話無人接聽。

  資深行業人士記者表示,如果東南融通的確存在這樣的資産轉移行為,即便在停牌期間,作為上市公司,依然有信息披露的責任和義務,否則就涉嫌違規欺詐,也會對在美上市的其他中國公司造成非常不良的負面影響。

  該行業人士坦承,上市公司進入退市程序,並繼而轉向粉單市場後,不排除有些不道德的上市公司管理層,會儘量剝離核心資産,導致最後留在美國市場的不過就是個“殼”。

  福布斯中文網顯示,在2010年福建40富豪榜上,廈門東南融通系統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現年62歲的賈曉工,以身價3.1億美元排行第36名,東南融通也是中國第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軟體企業。同時,胡潤百富網顯示,賈曉工以財富23億元人民幣,排行2009年胡潤IT富豪排行榜的第34名;2010年財富躍升至32億元人民幣,增長幅度39%。

  在東南融通的公司網站上,客戶一欄赫然有著“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石化、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國家電網”等幾十家跨銀行、保險、能源、證券等多領域國有大型企業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