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黑天鵝再襲資本市場 基金重倉高鐵股折損逾5億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9日 17: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法制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黑天鵝事件”再度襲來,受“723”動車追尾事件影響,資本市場高鐵概念股遭遇重挫,諸多基金亦被波及。

  據記者統計,僅在事故發生後的首個交易日,重倉高鐵股的55隻基金一天折損額便超過5億元。其中,上半年業績冠軍“南方隆元産業主題”的單日損失接近9000萬元。

  是奪路而逃還是繼續堅守,基金經理對於市場情緒的把握正面臨著考驗。即便如此,仍有業內人士認為,股市的緊急反應已經結束,基民無需慌忙出逃。

  數據統計

  基金齊追高鐵股 南北車最受寵

  “慶倖啊,虧了我趁著前段時間大盤好把基金賣了,這回高鐵股撞上‘黑天鵝’集體跳水,基金也慘不忍睹。”昨天,基民孟女士告訴記者,自己頗為幸運。

  確實如此,“723”動車追尾的意外,打了基金一個措手不及。近幾個交易日,高鐵概念股成為眾矢之的,同時還拖累了重倉高鐵股的基金們。

  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高鐵概念股包括中國南車、中國北車、晉億實業等37隻個股。而剛出爐不久的基金二季報顯示,共有55隻基金的十大重倉股中,浮現出高鐵概念股的身影。

  其中,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兩大高鐵龍頭股最受基金追捧。重倉南車的基金包括長城雙動力、南方隆元、基金開元、鵬華創新、長盛紅利、泰達宏利效率優選等。而在長城久恒、鵬華創新、基金開元、南方隆元、基金漢興等基金的重倉名單裏均能看到中國北車的身影。

  傷情調查

  重倉高鐵股 南方隆元虧九千萬

  曾幾何時,高鐵的開通還讓資本市場歡欣鼓舞,但隨著“723”動車追尾事件的突發,投資者的熱情急轉直下,高鐵概念儼然變成了“燙手的山芋”。

  本月25日以來,動車追尾事故陰雲籠罩股市,兩市股指深度下探、個股呈現普跌態勢,高鐵概念股首當其衝。僅25日當天,高鐵概念股市值便蒸發了316億元,中國北車股價大跌0.63元,中國南車也下跌了0.59元。

  股價大跌讓基金深受其害。按基金二季報中的倉位統計,55隻重倉高鐵股的基金單日浮虧便超過5億元。其中,上半年基金業績冠軍——南方隆元産業主題傷勢最重。

  記者發現,該基金的第二大重倉股便是中國南車,共持有8764.49萬股,佔基金凈值的8.33%。而中國北車也位列其十大重倉股中,共持有5674.35萬股,佔凈值的5.08%。

  按當日股價計算,僅這兩隻股票就讓南方隆元折損掉8745.89萬元。

  此外,長城基金也受傷不淺,旗下長城久恒、長城雙動力、長城品牌、長城穩健增利、長城景氣5隻基金的累計浮虧近6000萬元。

  業內觀點

  緊急反應結束 基民出逃不可取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本次動車追尾事出突然,猶如“黑天鵝事件”,迅速引起了市場的連鎖負面反應。不過,事故發生後,各基金必然會採取規避措施,以減少自身的損失。只是由於此前高鐵股備受基金寵愛,倉位過重,短期內很難大量出手。

  德聖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江賽春表示,今年一季度時,高鐵概念股表現不錯,吸引了諸多基金把其當成搖錢樹,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由此可見,動車追尾事故對這些基金的影響不言而喻。

  江賽春認為,考慮到事件的後續影響,重倉高鐵股的基金會採取減倉等措施來減少損失,但由於基金風格和對後市判斷的不同,所採取的措施也將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基金不會將高鐵股賣光。

  從目前來看,該事件對高鐵的影響還無法判斷,儘管已經對行業造成了衝擊。如果只是短期影響,那麼對高鐵行業仍可看好。

  國金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張劍輝建議投資者,短期來看,市場的緊急反應已經結束,不會再次出現大跌,基民們不用慌忙出逃。具體操作方面,張劍輝提醒投資者,應當密切關注事件的進展,高鐵股的深度下探沒準兒將成為建倉的良機。

  名詞解釋

  黑天鵝事件(Black swan event),是指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

  在發現澳大利亞的黑天鵝之前,17世紀之前的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但隨著首只黑天鵝的出現,這個信念崩潰了。黑天鵝的存在寓意著不可預測的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一切。

  無論是對股市的預期,還是政府的決策,或是日常簡單的抉擇,“黑天鵝”都是無法預測的。美國的次貸危機、日本的大地震,都是如此。

  3月11日發生在日本的大地震,令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蕩。地震發生當天,日經指數下跌1.72%,亞太股市全線重挫。

  經歷週末休市後,隨著地震影響逐漸明朗,除日本之外的亞太區主要股指跌幅收窄。然而,地震余波剛剛舒緩,亞太市場又受到核危機的打擊,滬深兩市再度大跌。本版文/記者 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