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評論:依靠權力的分配實現不了共同富裕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9日 1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週末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南方週末評論員 戴志勇

  2011年7月23日,重慶發佈“促進共同富裕”的十二個具體辦法,將共同富裕提到空前高度。如扶持微企以創造就業、建4000萬平米公租房,確保國有資本收益的30%用於民生,擴大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和農房“三權”抵押融資的規模和範圍等,都有明確所指,如能一一落地,弱勢群體短期獲益當可預期。

  社會財富在強弱階層中急劇斷裂已是既成事實。學者估算,中國當前基尼系數已超過0.5。瑞典等高稅收高福利的北歐國家不用説,即便對二次分配非常警惕的美國,基尼系數也只在0.4左右。中國收入分配天懸地殊,堪稱世界之最。早在1985年8月,鄧小平就告誡,“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今天聽來,這聲音振聾發聵。

  把如此嚴重的兩極分化歸咎於市場經濟,是一種常見的錯誤歸因。為什麼在一些奉行自由市場的發達國家,貧富差距也沒有中國這麼大?追問兩極分化的禍源,就不得不追溯到中國作為轉型國家這一“特殊國情”。

  學者對此有紮實研究。在《灰色收入與國民收入分配》的報告裏,王小魯推算出2008 年全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額為23.2萬億元,比國家統計局“資金流量表”的住戶可支配收入高5.4 萬億。這5.4萬億,約佔當年國民總收入的15%,俗稱灰色與黑色收入。工農大眾沒什麼灰色收入,與黑色收入更不沾邊。這筆藏在權貴階層的壁櫥裏的鉅款,主要圍繞權力産生,極大地惡化了強弱群體之間的財富落差。

  毋庸諱言,在三十多年改革過程中,始終有一條權力變現的潛流存在。通過對土地、資金等生産要素的強勢支配,設置各種準入障礙來壟斷重要行業,不受限的權力以此獲得了鉅額腐敗租金,這才是中國貧富差距畸高的核心原因。權利缺失者,隨之以物質貧乏,權力強大者,要積蓄財富則易如反掌,這已是社會共識,並成為很多人進退取捨的內在標準。

  其實,不談灰黑色收入,只看政府、企業與個人的收入比例,也能發現貧富日益懸殊的秘密所在。從1997年到2007 年,勞動者報酬佔GDP的比重從53.4%下降到46%,而且這幾年繼續下降,而政府與企業收入佔比則一路上升。2011年上半年,全國稅收總收入完成5萬億有餘,繼續保持近30%的增速。如此快速的財政增速,配之以極不相稱的公共服務,使二次分配的矯正作用基本淪為空談。

  國強民弱,使追求共富不得不靠政府的自省與善心。但僅靠政府善心,顯然並不足以實現共富。改革前,權力全面配置資源,無法形成靈敏的價格體系,中國人只好共同貧窮。現在雖然加入市場要素,權力改革卻依然任重道遠,國民財富分配還是得屈從於權力邏輯。主政者施仁政,則民眾得實惠。運氣不好時,遇上一個不靠譜的地方官,一方百姓就只能艱難度日。

  政府也有利害計算,這本是常識。缺乏社會的異體監督,政府不可能做到利益完全中立。“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要想走向共同富裕,初次分配要按市場規則,再分配則必須要由納稅人説了算。

  所以對民眾來説,追求自己的正當利益,一定要告別對父愛主義的幻想。惟有權利明確無誤,並有法律保障,農民土地才會真正值錢,市民才不會連房帶地被“無償收回”。

  為達成可持續的良治,政府則要深化改革,讓權力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共富是財富分配向正義原則的回歸,更是社會經濟權利的落地,是民眾支配自己生活的自由之擴展,非如此不能真正避免國民分裂為對立階層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