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觀點闡述者: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齊奇
時間:2011年7月25日
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黨的十五大又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是非常高瞻遠矚的。因為,凡是成熟的市場體制的經濟基礎,不可能再依靠原來的行政計劃體制來協調經濟關係,它必然要求建立體現法治經濟、市場規則的上層建築,依靠法治來調節經濟關係和矛盾糾紛,從而確保市場主體的交易行為是可以預期的,社會的公平正義是可以實現的,否則市場經濟就不能正常有序地運行。因此,法治成了現代化的標誌。可以説,建立法治國家這一關如果過不去,不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是遏制腐敗蔓延,都會是跛腳的。
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大意義還在於,要長期依靠領袖個人威望和權威治國,是很不容易的。要想使我們黨的事業一代代傳承下去,就迫切需要運用法治權威來治理國家。
法治先行,打造一個注重程序、尊崇法制的社會環境,就能為漸進有序地推行社會主義民主,創造必要的前提和條件。政治體制改革,在社會轉型期選擇法治先行民主漸進的路徑,符合黨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付出的社會變革成本和代價相對較小,獲得的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黨的執政地位鞏固利益很大。
今年的人代會宣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然而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法律的實施更離不開立法機關的監督和司法權威的維護。近年來,執法不嚴、反腐不力等深層次問題仍沒有解決,司法權威弱化的現象更值得關注。比如,黨政領導干預個案處理,權大於法,以言代法,人治反腐替代法治反腐等現象仍然存在;比如,“信訪不信法”的現象,包括對涉訴案件的上訪,也混同一般的信訪問題,讓領導去包案接訪,由領導去直接介入個案的處理,從長遠看都不是講程序、講法治的辦法。有的當事人對一審裁判不服,寧願選擇上訪,不願依法上訴。可以説,相對市場經濟的長足發展而言,立法和司法的權威則是一塊短板。
法治先行,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還要靠執政黨自身的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權力必須有制衡,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會走向反面,絕對的權力必然會導致腐敗。真正實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就要從中央到地方的黨政領導自身開始,善於運用法治經濟、法治社會、法治反腐的價值觀,來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要增強辨別利弊是非的判斷能力,自覺接受立法和司法的制約,維護立法和司法的權威,確立審判、檢察辦案的相對獨立性,糾正權大於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人治反腐的言行,任何人都不得享有超越我們黨的立法和司法的特權。
無論是新加坡、香港反腐敗的成功經驗,還是世界各國比較成功的建設廉潔政府的實踐,司法權威都是一個必備的條件。這説明執政黨只有維護好司法權威,尊重法律和程序的約束,確保個案處理不受干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較好地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才能較好地解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從我們的國情和現實出發,建議考慮按照我國憲法有關人大、政協和一府兩院的架構規範,來完善執政黨內部的權力制衡,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為突破口,逐步確立審判、檢察辦案的相對獨立性,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司法基石。
民主漸進,逐步有序地擴大黨內民主、基層民主、新聞監督、社會自治等等。民主不宜激進,要深刻認識中國共産黨在中國奪取政權、長期執政的必然的歷史過程;深刻認識改革開放30年來的快速發展,使一個人口超大規模的國家,一下子走過了發達國家100年、150年的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歷程,成效舉世矚目,同時也一下子集聚了很多的諸如資源環境、地區差距、貧富差距、腐敗蔓延等問題,呈現出矛盾衝突交織、民欲與民怨交替增長的複雜現象,且有敵對勢力插手其間,運用網絡戰推波助瀾;深刻認識在國際和周邊國家的地緣政治角力中,西化、分化、弱化乃至肢解中國的“亡我之心不死”的冷酷現實。如果搞民主激進,把政治體制改革盲目“與國際接軌”,必然會水土不服,顧此失彼,出大事情,黨的執政根基、人民的太平安寧都會動搖。因此,只有鞏固完善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才能持續推進我國的艱辛改革和科學發展,只有走鄧小平同志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全中國最廣大人民奔小康的幸福之路。“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只要我們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踐行科學發展,就一定能夠引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文字整理 本報記者 陳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