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剛參加工作,積蓄不多的年輕人來説,結婚的確是一件高消費的大事。為了節省婚禮成本,不少新人決定尋找夥伴一起置辦婚禮,即所謂的“拼婚”。記者了解到,“拼婚”正成為時下築城年輕人流行的做法。儘管這一做法的確可以節省不少開支,但有關專家同時也指出,“拼婚”有實惠也有風險,新人還需提高警惕,謹防受騙。
團結就是力量拼拼彰顯時尚 “婚照一起拍,傢具一起看,婚慶一起訂,電器一起買,蜜月一起遊……‘拼婚’召集中!”“我們要結婚了,不過結婚開銷之大,實在無法承受,有誰有意和我們拼婚,以便節約開支。”近日,諸如此類的“拼婚”帖出現在夜郎社區等省內網站和論壇上。
在名為“陽拼婚e族”的QQ群內,網友“奮鬥成就男人”告訴記者,自己打算在今年“五一”和女友舉行婚禮,他和女友都是從農村奮鬥出來的80後,因為要還房貸,兩人的經濟壓力較大,所以不打算花太多的錢舉辦婚禮。通過發佈網絡“拼婚”邀約,“奮鬥成就男人”已經聯絡到了幾個“知音人”,婚禮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共同籌備當中。“團結就是力量,這話不假,大家拼著籌備,很多花費項目上都能爭取到優惠的團購價。”“奮鬥成就男人”開心地告訴記者。
而家住觀水路的楊小姐也是一位“拼婚族”,實際上,楊小姐和男友家的經濟狀況都不算差,但生性節儉、個性獨立的她還是堅持“該省就要省”的原則。她是去年10月份舉行的婚禮,之前,她通過網絡,與另外一對新人達成了“拼婚”協議。“婚紗照是一起拍的,空調、冰箱、電視機等家電也是一起買的,因為訂的數量多,我們爭取到了最低價,林林總總的算下來,省了好幾千塊。”楊小姐透露。
據了解,“拼婚族”普遍認為,婚姻的質量遠重於婚禮的質量,與其勒緊褲腰帶大操大辦,不如量力而為。在他們看來,以節省為目的的“拼婚”很時尚、很低碳。
“拼婚”是一種理財
行為 “拼婚”是否受相關部門管理?對此,記者諮詢了貴陽市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的唐處長。唐處長認為,“拼婚”屬於市民的個人行為,不在民政部門的管轄範圍。
據貴州民族學院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田維緒分析,“拼婚”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婚俗發生了變化,這實際上是一種理財行為,是一种經濟現象,而非社會行為,所以它對於婚姻本身並無影響,相反還有利於提高婚姻質量,畢竟減輕了經濟壓力。
田教授認為,從成本經濟角度講,“拼婚”可以降低婚禮置辦成本,群體出動,往往可以爭取到更多的話語權,討價還價的餘地會更大;從文化心理層面講,一方面,這一現象的出現反映了網絡交友對現實生活的影響,因為大部分的“拼友”都是通過網絡結識的,另一方面,這也是年輕人追求時尚、追求時髦的一種表現;而從個體差異角度考慮,“拼婚”能否施行則要取決於家庭關係中掌握話語權的一方,同時還需考慮雙方家長的意見。“如果掌握話語權的一方觀念比較保守,抑或新人的家長對此不贊成,‘拼婚’的出發點即便是好的,也難以施行。”田教授説。
“拼婚”還需謹慎行 通過網絡平臺來尋找有共同需求的人,集眾人的智慧來滿足自身的需要,“拼婚”不失為一種理財的創新做法。然而,看似時尚又低碳的“拼婚”,也不是完全沒有缺憾。不少新人就有過選擇“拼友”不慎,或受騙,或受氣的經歷。對此,田教授提醒,“拼婚”過程有實惠亦有風險,新人應當謹慎為之。
一方面,和不認識的網友“拼婚”,事先最好進行相互溝通了解,掌握對方的真實身份,選擇可靠、合拍的拼婚夥伴。置辦婚禮本身是一件喜慶的事情,如果選擇“拼友”不當,兩家人在合作的過程中因分歧太大而鬧得不愉快,就太不值了。而因此上當受騙,蝕財損利,就背離了“拼婚”的初衷。“對於一些金額比較大或者容易引起糾紛的‘拼婚’行為,拼友之間最好寫出有效的合約或協議,避免出現經濟糾紛。”田教授説。
另一方面,“拼婚族”群體出動時,也應貨比三家。因為許多商家也意識到,“拼婚族”是為了殺價而來,所以也容易對其抬價,所以,新人們要睜大眼睛,莫被一些現象迷惑了眼睛。“需要注意的是,要謹防商家冒充‘拼友’。”田教授補充説。
此外,在慎重選擇“拼婚”夥伴的同時,獲得家人支持與理解也很重要。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老一輩人對“拼婚”做法褒貶參半。家住黔靈山公園附近的賀阿姨和老伴在對待女兒“拼婚”的觀點上就産生了分歧。賀阿姨堅持認為結婚人生就一次,本就應該風光地置辦,大可不必找什麼“拼友”。她一再強調:“一次婚禮也省不出座金山來,萬一上當説不定會虧出去更多呢!”
而老伴劉先生則認為:“年輕人節省著過日子也沒什麼不好,婚禮説到底就是個形式,能省的就省點,畢竟以後的日子還長著。”
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國家,婚禮置辦某種程度上講不僅僅是一對新人的事,而是事關兩個家庭,所以得到雙方家長的支持與認同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