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融資更難更貴 錢荒下青島中小企業變形求生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4日 13: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網-大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7月14日,即墨市服裝批發市場西鄰,青島新盛衣服裝有限公司租賃的廠房裏,工人們正在埋頭縫製保暖內衣,機器飛轉。可這一景象並沒有讓總經理宋愛花高興起來。

  “現在資金缺口很大。”宋愛花説,保暖內衣的生産具有很強的季節性,通常是4月開始生産,8月開始出貨,這期間都在進料、趕工,大量資金壓在生産上。因為沒有抵押物,公司無法從銀行取得貸款。公司聯絡上了即墨誠和小額貸款公司,可貸款額度太小,根本不能滿足需求。

  今年以來,央行連續3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連續6次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不斷收緊的貨幣政策,加上原材料漲價、用人成本上升等多重困難因素疊加,使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更加凸顯出來。在對青島部分中小企業的探訪中,有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今年的日子比2008年難過”。

  融資更難也更貴了

  在持續收緊的貨幣政策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額度開始下降,青島中小企業普遍感覺融資不但比以前更難了,也更貴了。

  “許多中小企業往往缺少抵押物、財務報表不完善、沒有信用記錄,無法達到銀行的放貸標準。”恒豐銀行青島分行公司業務管理部經理王欣介紹,銀行也有自己的苦衷,因為對中小企業貸款風險偏高,銀行只好通過提高貸款利率的辦法防範風險。

  “中小企業從銀行貸款,利率上浮30%是客氣的,高的都上浮80%。”青島松靈電力環保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廣龍介紹,按利率上浮50%計算,再加上擔保費用,貸款成本將超過12%,這對處於産業鏈低端、利潤空間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説,實在難以承受。還有一些中小企業,只能選擇從小額貸款公司、民間借貸等渠道融資,這樣成本更高,甚至有的利潤還不夠償還利息。而與製造業相比,服務型中小企業擁有的抵押物更少,使服務型中小企業在這一輪貨幣政策調整中受到的衝擊更大。

  “融資太難,下一步就是關門了。”膠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趙建軍表示,膠州市有中小企業開始減産、甚至停産,如果未來國家貨幣政策不斷收緊的態勢保持不變,一些微利經營的中小企業將更加步履維艱,不排除出現大面積停産的可能性。

  部分企業“變形”求生

  “今年的日子比2008年難過。”郭廣龍分析,“三年前的金融危機是輸入性的,就像是得了一場感冒,4萬億投下去就逐漸好轉;但這輪經營困難是內生性的,傷的是肝、脾、肺。”

  在他看來,金融危機期間,中小企業的主要問題是訂單減少,通過調整國際市場結構、出口轉內銷還可以化解。現在的情況則要更複雜,是原材料漲價、用人成本上升、物流費用居高不下、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困難因素疊加導致的結果。

  “‘錢荒’給中小企業發出了調整的信號。”青島市工商聯經濟聯絡處調研員來永竹表示,中小企業應該借機進行轉型升級,在産品、技術、市場等方面進行轉變、提升,增強核心競爭力。

  可是,應用這一常被提及的對策絕非易事,需要較長過程,也非常痛苦。於是,一些中小企業開始放棄實業,“變形”求生。

  “我有個朋友,手裏有錢,但沒用到企業再生産上,而是幹起了擔保,據他講,投個1000萬,兩三年就能變成2000萬。”郭廣龍説,如果中小企業目前的經營困難延續兩三年,做實業的會越來越少。

  據記者了解,如今在青島,有的企業保持實業只是為了能向銀行貸到款,但獲得貸款後並不用於再生産,而是把錢投到房地産開發上,企業變成了投融資平臺。

  需更多政策扶持和金融創新

  面對融資困局,一些中小企業開始另辟新路,在原有的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民間借貸等渠道之外,探索融資租賃、中小企業集合債等新途徑。

  青島琪源鍛壓機械有限公司訂單飽滿,為了擴大生産規模,急需一台數控成型砂輪磨齒機,但公司流動資金不足,缺少抵押物銀行又不給貸款。今年6月,公司輾轉聯絡到上海金融租賃有限公司,由後者購進價值510萬元的設備,租賃使用,才解了燃眉之急。

  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青島的一些商業銀行開始發展中小企業集合債等直接債務融資模式。

  據介紹,一般只有大型國有企業才能發行企業債。集合債的創新之處在於將若干經營狀況良好、成長能力較強的中小企業組合在一起,申請集合發債。

  “我們正在給4個中小企業做集合債。”王欣介紹,對中小企業來説,集合債與銀行貸款相比具有體量大、期限長等特點,不少銀行開始涉足這項新業務。

  來永竹表示,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事關就業、穩定。在貨幣政策收緊的背景下,政府應該在擔保、貸款週轉金等方面給予中小企業更多的政策扶持;銀行也不應一味地“傍大戶”,而應通過金融創新等辦法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記者 梁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