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調結構 化解經濟“兩難”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2日 05: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時至年中,我國宏觀經濟繼續朝預期方向發展。經濟下滑潛在風險有所降低,通脹水平很可能在三季度出現拐點。然而,需要關注的是,“調結構”步伐似乎沒有跟上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國證券報認為,“調結構”是破解經濟“兩難”的鑰匙,沿著這一思路,無須糾結于當前政策是否“超調”。

  上半年全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速達9.6%,這一增速快於預期。對經濟結構調整,一些更為具體的經濟數據很能説明問題。首先,從需求結構看,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點數為4.6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為5.1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為-0.1個百分點,投資仍是經濟增長首要貢獻力量。其次,從産業結構看,上半年我國第一、二、三次産業同比增速分別為3.2%、11.0%和9.2%,佔經濟總量半壁江山的第二産業的增速仍領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6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1%,發電量增長16.2%,較5月均出現增速反彈。從我國近年來的經濟實踐看,經濟熱度上行往往伴隨著重工業甚至高耗能行業産值的反彈,可能使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産能等結構調整任務更為艱巨。

  “十二五”時期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然而,在實際經濟工作中,“調結構”步伐往往在有意無意之間被遲滯。

  有的地方熱衷於在“十二五”初期上項目、鋪攤子,忽視提升居民收入、發展服務業等構建擴內需長效機制工作;有的部門滿足於投資、出口拉動型增長模式,缺少進一步改革相應體制的勇氣;有的官員習慣於“GDP本位”,希望國家長期實施寬鬆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經濟稍有變動便要求“放鬆調控”;有的企業熱衷於規模效應和營造“概念”,喪失技術創新動力和實業精神,沉溺于炒樓、私募股權投資(PE)所帶來的“暴利”。這些現象在當下尤其值得警惕。

  今年宏觀調控要處理好“穩增長”、“控通脹”和“調結構”三者之間的關係,這三者既相互聯絡,又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兼顧。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果反映到實體經濟中來,往往使經濟運行“兩難”問題增多,如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的矛盾,貨幣供應持續增長和中小企業資金緊張並存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最直接的是提高宏觀調控的預見性和針對性,最根本的是轉變發展方式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從中長期看,推進“調結構”,需要鬆緊搭配的宏觀政策格局。一方面,財政政策積極而不激進,發揮其在穩增長促消費、改善投資結構、調節分配等方面的作用。

  考慮到政府債務風險可控及財稅體制改革因素,未來政策力度不宜過於激進。另一方面,貨幣政策應中性偏緊以配合財政政策。為遏制通脹壓力,去年以來,央行實際上執行了偏緊的信貸和利率政策,未來類似政策力度不會再那麼大。但需要明確的是,穩健貨幣政策應是較長時間的連續性政策,而不是短期的權宜之計。

  抓住經濟走穩的時機,利用好價格上漲的倒逼機制加快“調結構”力度是當務之急。近期相關政策措施的調整已啟動:國家日前審議通過“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強調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資源稅改革力度將擇機加快,9月起我國將上調個稅免徵額;新的工業淘汰落後産能名單已于7月公佈,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更新頻率將加快。

  資本市場是經濟的晴雨錶。中國證券報認為,今年以來股市板塊熱點不斷顯現,如保障房、水利及部分資源産品,但這些熱點背後更多顯現出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效益,仍未能充分體現出居民消費及服務業的勃興。這樣,目前資本市場更多地維持震蕩和局部活躍格局,反轉突破需新一輪經濟上行週期確認配合。只有伴隨著新增長點的確認、經濟結構的優化,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才能迎來更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