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達芬奇“余震”不斷 多拿3.6億退稅卻不肯退貨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1日 08: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財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7月14日 達芬奇家居杭州店被消防部門責令停業 新華社發(李忠 攝)

  達芬奇家居造假事件觀察之八——

  達芬奇“余震”不斷 多拿3.6億退稅卻不肯退貨

  編者按:在向消費者首次公開道歉後,昨日,達芬奇家居有限公司在官網上“悄悄”挂出一個郵箱,表示消費者可將投訴郵件發送到該郵箱,公司將有專人安排處理。據央視報道,若按照10%的“出口退稅收入”,達芬奇比直接內銷多拿到的退稅就可以高達3.6億元。有著高額利潤的達芬奇公司至今卻依然沒有制定出一份詳實的退換貨統一細則。

  ■ 達芬奇“余震”不斷:

  悄悄公佈投訴郵箱 仍未制定退換貨細則

  在向消費者首次公開道歉後,昨日,達芬奇家居有限公司在官網上“悄悄”挂出一個郵箱pr@davincichina.com,表示消費者可將投訴郵件發送到該郵箱,公司將有專人安排處理。但直到目前,達芬奇公司依然沒有制定出一份詳實的退換貨統一細則。

  這個被其稱為“公共關係”的郵箱,並沒有醒目地張貼在達芬奇家居官網的首頁,而是“隱藏”在資訊快報的欄目裏面,只有點擊進去才能看到。

  該郵箱主要用於接受媒體垂詢或採訪預約,同時表示消費者的相關疑問或投訴,也可以郵件形式發至這個郵箱,公司將有專人統一安排處理,但仍未對退換貨制定統一細則。而達芬奇家居的官方微博上,乾脆只是貼出了郵箱,具體用途都沒有説明。

  仍拿不出意大利原産證明

  記者昨日下午從廣州市工商局獲悉,自央視《每週質量報告》曝光達芬奇公司在售傢具涉嫌産地造假一事後,廣州市工商局天河分局對廣州達芬奇家居飾品有限公司出售涉嫌産地造假傢具問題進行了立案查處。據廣州市工商局天河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昨日下午,廣州達芬奇家居飾品有限公司仍未能向工商部門提供銷售的標示産地為意大利的傢具産品的進貨單、進關單等原産地證明材料。

  被揭“一進一齣”多拿3.6億元退稅

  他們把生産的傢具交付給達芬奇之後,達芬奇將這些傢具從深圳口岸出港,運往意大利或是美國,再從外國運回上海,從上海報關進港回到國內。這樣“一進一齣”,這些東莞産傢具就有了全套的進口手續,成為達芬奇所説的100%國外原裝、國際超級品牌傢具。轉了這麼一圈達芬奇究竟享受了多少國家出口退稅?

  廣東的傢具廠老闆接受國內某媒體採訪時候表示:“廣東傢具的稅率是最低的,出口時的增值稅(增值部分的17%)只要大於4.25%,工商部門就不會來查賬。一般比較常見的數字是5%~6%。而出口後3個月內國家就會返還給企業15%的稅率。這一來一去,傢具出口企業就能賺將近10%的稅率差價。”

  據央視報道,2010年達芬奇在中國創下40多億元的銷售額。那麼,按照10%的“出口退稅收入”據此國內有媒體計算結果為:“除去運費(成本的1%),假設達芬奇有10%的傢具來自中國,那麼它就從中賺取了3600萬元。如果更大膽地假設,達芬奇有50%的貨物都是中國製造,又貼上外國的標簽,那麼該公司2010年就賺取了1.8億元的退稅所得。如果這個比例按100%計算,達芬奇比直接內銷多拿到的退稅就可以高達3.6億元。

  回應“道歉無誠意”:媒體不要急於下結論

  達芬奇道歉信發出後,關閉了與媒體聯絡的熱線電話,重新公佈一個公共關係郵箱。中新網房産頻道昨日將有關問題發至此郵箱,于晚間23時收到其回復。

  在郵件中,達芬奇表示,目前正在配合相關部門核實情況,無法就産地造假、退貨賠償等問題進行回應。《致消費者的公開道歉信》已經明確説明對於企業自身問題,達芬奇將依照相關法律法規承擔責任,絕不推卸。

  達芬奇還表示,目前還在等待相關部門的結論,得出後會第一時間告知媒體,懇請媒體以事實為依據,不要急於得出結論。

  ■ 各地查封進行時:

  北京店:産品仍無商品原材料説明

  昨天,達芬奇家居北京店內的傢具,價格標簽都有了原産地一項,但記者沒有發現任何一款産地是中國的。銷售人員稱,這是前天下午接到公司通知臨時添加的,但記者仍然沒看到一條關於商品原材料的説明。

  廣州店:部分産品被封 顧客望而卻步

  19日上午,中新社記者在廣州天河北路的達芬奇傢具專賣店看到,店舖前的停車位沒有車輛停泊,店內也沒有前來購物的顧客及退貨的消費者,場面十分冷清。記者發現,該店部分商品已經貼上了工商部門的封條,但據知情市民透露,這些被工商部門查封的産品目前仍在銷售。當被問及是否受理已售傢具的退貨時,該門店有店員很謹慎地表示,這需要顧客出示有關單據查實後再回復,目前公司對於沒有問題的商品不做退貨處理。

  深圳店:部分産品被貼封條

  在現場看到,達芬奇家居深圳店部分産品,産地標注為意大利的Fendicasa(芬迪)、Kenzo(高田賢三)、Medea(米蒂)以及産地標注為美國的Thomasville(托馬斯威爾)等品牌的部分産品都被貼上了“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封條。據達芬奇銷售員介紹,這是昨日下午3時左右市場監管部門貼上的封條。

  ■ 媒體熱評:歉意別少了誠意

  新華時評:達芬奇不能僅靠“道歉”了事

  想要讓公眾真正接受其歉意,讓消費者重新信賴品牌,達芬奇不能僅僅停留在道歉和內部整頓上。一方面,對於受傷害的消費者,達芬奇必須切實主動承擔起賠償責任,不能搪塞敷衍;另一方面,在未來經營過程中,更不能再“挂著羊頭賣狗肉”,而是真正地誠信經營,堅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線。

  道歉,遠遠不是監管部門對“達芬奇們”依法履責的終點。十幾年的知名品牌,經過檢驗檢疫、生産、銷售等多個環節,卻依然成為監管的“漏網之魚”,這確實值得有關部門反思。監管如何不再“後知後覺”,執法如何擺脫被動尷尬,相關部門應切實承擔責任,主動跨前一步,增強對違規企業和違規行為的發現能力。

  從歐典地板,到達芬奇家居,再到“假洋鬼子”盛行的傢具市場,一次次的造假行為敲響警鐘:如果企業不承擔道德的責任、政府部門不承擔監管的責任,下一個“達芬奇”離消費者不會太遠。

  “達芬奇”現形暴露了什麼

  其一,消費心態不成熟。“達芬奇”假身份被揭穿,讓眾多消費者深感受到莫大欺騙和諷刺。在我看來,某些消費者也有一份責任。因為國貨“裝洋”行為,和國人“崇洋”心理密不可分,似乎認為國外品牌的質量都有保證。有些甚至純粹為了炫富,不求最好,只求最貴。而國産品牌標榜洋貨,除了“華麗轉身”大牟其利外,也是為了迎合消費者不成熟的消費心態以暢銷其貨。

  其二,國産品牌不自信。正因為國人“崇洋”,諸多國産品牌失去了自信。這些年,我國市場上許多“國際名牌”幾乎都是廣東等地生産,有些品牌本來在國內已做得不錯,本來可以擁有達到國際質量水準的自主知識産權,可是它們非要找個外國公司做“乾爹”,硬要把自己包裝成“假洋鬼子”。自己做的好産品卻不敢説是自己國家生産的,這真是民族工業的悲哀!

  其三,監管環節有漏洞。在“達芬奇”傢具煞費苦心的“先出口再進口”流程中,涉及多個職能部門管理協調,但這些職能部門是否盡到職責?有專家指出,在“假洋品牌”紛紛攪局國內市場過程中,有關部門和行業制度不嚴、把關不嚴,從離岸公司或空殼公司的註冊到辦理産品的“先出再進”手續,再到進駐商場均一路暢通,從而讓許多“假洋鬼子”穿上“虛擬的外衣、皇帝的新裝”,以比原價高得離譜的天價坑害消費者。希望相關職能部門及行業組織借“達芬奇事件”,在法律制度上進行完善,規範一下混亂的洋品牌市場,不能再讓“達芬奇”們為所欲為了!

  追問達芬奇事件:國産貨為何愛穿“洋馬甲”

  商人們缺乏自信。且別説一些本來就沒打算“放長線釣大魚”做大做強國産品牌,只想“炒短線”的企業,把商品穿“洋馬甲”當作“撈快錢”的良機,一些國産品牌本來做得不錯,質量絲毫不遜色國外品牌,甚至擁有某些自主知識産權的企業,也在千方百計向洋人拋“媚眼”,搞聯姻,甚至心甘情願當“小三”。

  消費者不自信,除了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劣根,更多緣自國産品牌自毀長城、信譽流失導致的不信任。以奶粉為例,國産品牌鼎盛時期,幾大品牌佔領國內市場半壁江山,每年銷售以百億計,為什麼到今天國産奶粉聲譽一落千丈,內地客紛紛到香港搶購奶粉?原因不言而喻。一些企業如此對待産品質量,想讓國內消費者對某些國産商品説聲“愛你”真的好難。

  重拾誠信基因才能抵禦"達芬奇危機"

  “達芬奇”的問題並不在於其傍洋品牌,也不是“出口轉內銷”,而是涉嫌商業欺詐,一方面利用部分消費者的崇洋媚外心理,扮“海歸”冒充“洋鬼子”;另一方面,貼上洋品牌的標簽,搖身一變成了進口貨,進而糊弄不明真相的消費者,以牟取暴利;同時還可以騙取國家鉅額出口退稅。

  因此,從“達芬奇”事件汲取教訓,不能僅僅滿足於“見風使舵”地脫去假洋鬼子的外衣,而必須真誠檢討自身的經營理念,重拾誠信基因,才能增強抵禦“達芬奇病毒”的免疫力,以此樹好信譽,贏得市場。倘若只是為了避風頭,有利就裝,無利則躲,“達芬奇”的幽靈還會在身邊遊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