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高價豬肉頻光臨跳出 暴露生豬産業軟肋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0日 15: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蘭州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國務院日前出臺五條措施,以穩定肉價,減緩生豬生産週期性波動。此前,國家統計局公佈數字顯示,6月份我國豬肉價格同比上漲57%,成為物價上漲主要推手之一,引發社會熱議。何謂“生豬生産週期性波動”?肉價頻繁“蹦極”為哪般?如何跳出“豬週期”怪圈?圍繞一系列熱點問題,記者深入江西、廣東、陜西等地調查追蹤。

  “逆調節”難題待解 “雖然國務院發出了穩定肉價的強烈信號,但肉價要真正降下來還需時日,至少下半年仍會在目前的歷史高位震蕩”。16日,江西養豬大縣上高縣的養殖大戶黎景陽説,作為鮮活農産品(17.35,0.08,0.46%),從母豬産仔到肉豬出欄至少需要6個月。

  農業部生豬波動規律性研究課題組的調查顯示,從改革開放到2007年,我國生豬生産先後經歷了6次明顯的價格波動,一個週期為6年左右。但課題組專家、中國農科院研究員王濟民説,2008年以來,這一週期已縮短為3年,且價格漲跌幅度更大,令人關注。週期縮短、價格“蹦極”,暴露了國內生豬産業的諸多“軟肋”。

  同時,肉價監管出現“逆調節”現象,也亟待改善。記者調研發現,肉價監管一定程度上平抑了高價,但監管中也出現“逆調節”現象,加劇了市場波動。目前肉價調控有一個特點,即政府總是在高價時介入,發放養殖和防疫補貼,扶持生産,其結果必然是肉價下跌;而到肉價跌回低谷時,一些地方又放任自流,不管不問,又必然導致供應減少。中國畜牧協會副會長溫志芬表示,這種“逆調節”的做法,對短期內平抑豬肉價格起到了作用;但跳出來看,則加劇了價格波動,陷入“肉貴傷民,豬賤傷農”的監管怪圈。

  力促升級打破怪圈

  價格調控只能穩定一時,從長遠看,如何跳出肉價大起大落的“豬週期”?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國祥認為,面對新一輪肉價波動,輿論應該理性看待,政府應吸取教訓,更多地尊重市場規律,同時適度採取干預措施,進行科學調控。

  破解“豬週期”,根子還在促進産業升級。江西省畜牧局局長黃峰岩表示,在擴大規模化、專業化、工廠化養殖的同時,今後國家應採取措施促進産業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生産。要扶持龍頭企業與小農戶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吳鐵雄等專家認為,為治療“産業軟肋”,像能繁母豬補貼、政策性保險、貼息貸款等扶持政策,應向産業鏈傾斜,以獎代補,促進産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