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人民日報:保住房用地與保18億畝耕地紅線不矛盾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8日 07: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國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網總編輯 周溯源

  ■保證住房用地與保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並不矛盾。人均國土面積比我們小得多而住房問題解決得好的國家並不少見

  房價太高,一個重要原因是地價太高。地價太高,供地不足是首要原因。有一種説法認為,供地不足,是因要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然而,18億畝耕地不過120萬平方公里,佔大陸陸地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的12.5%,何至於影響住房用地?反過來説,要解決住房問題,也不會突破這條紅線。即使按人均住房面積100平方米計算,大陸13.4億人口也不過1340億平方米,折合13.4萬平方公里。(如果按每棟房子蓋6層,就得再除以6,而樓與樓之間的間隔大約幾倍于樓房的地基面積,兩下相抵,仍然是13.4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陸陸地總面積的1.39%。兩者相加,也不過總面積的13.89%,只佔很小的份額。

  由此可見,説建設住房的土地總量不夠是一個誤區。人均國土面積比我們小得多而住房問題解決得比我們好的國家並不少見。造成供地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囤地和開發效率低下。

  據中國房地産測評中心2009年提供的數據,目前十大房地産企業的土地儲備總量超過3億平方米,可供各自開發七八年,甚至10年以上。1998—2008年10年間全國用於房地産開發的土地,目前仍有40%囤積在開發商手中。這樣一來,就加劇了住房用地的緊張。

  國土資源部的最新統計表明,包括2010年出讓的住宅用地在內,還有近32萬公頃尚未開發,相當於近5年住宅供應用地的總和,其中保障房建設用地約佔13%—14%。如果把這些土地換算成實際商品房供應,以平均容積率1.5、每套住房90平方米計算,可增加5300多萬套住宅。按人均30平方米計算,可解決1億多人的住房問題。

  “土地財政”則是地價高的另一個原因。2009年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為32581億元;而當年全國土地出讓金15910.2億元,相當於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半。賣地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推動房價上漲不僅有開發商一隻手,還有地方政府一隻手。

  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需要從土地出讓金中得到一部分資金。而增加財政收入,本是為了發展公益事業,讓民眾生活幸福。如果因為土地財政而導致民眾買不起房、租不起房,這與增加財政收入的目的南轅北轍。退一步講,百姓的溫飽、住房問題解決了,即使財政收入低一點,又有何妨?藏富於民,“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要解決高房價、高地價的問題,關鍵是要增加住房建設用地供應,並盤活閒置土地。政府應當從土地的公共屬性出發,為絕大多數普通民眾著想,而不是為少數人賺取超額利潤創造條件提供便利。應按照保障民眾基本住房的需要,在近期內大幅增加住房用地的供應量。針對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用地,政府應實行零地價或低地價,使困難者能住得起房,使民眾的住房有所改善。

  既要保證住房用地,又要保證耕地面積,就必須節約和開源並舉,擴大農田復耕面積是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