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記者 劉紅霞報道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在國務院三令五申之下,“三公”經費依然邁著四方步,緩緩前進。
今年3月份,經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6月份向社會公開中央各部委的“三公”經費支出情況。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中央單位並沒有主動公開自己的“三公”經費。截至7月13日,也僅有8個部門公佈數據。
作為國務院的直屬機構,紛紛“爽約”到底是唱哪一齣?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黎雪榮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三公”經費的計算方法與難度一直都是多年來預算公開大討論的爭論話題。“三公”消費往往會被隱藏在“行政經費支出”之中,難以辨識。“三公”經費的公開的確是需要一段時間。
“我們是相信存在技術問題,同時‘三公’經費公開難還存在挂靠行政單位的下屬單位繁多,涉及事項過於分散和複雜的普遍現象。”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劉守剛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他舉例説,上海市財政局原先公佈預算,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由於以事業單位、協會名目挂靠的單位也要公佈其預算,由於他們很多收費並沒有依據或依據不足,為了公佈預算,他們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從技術上講,難度雖大但並非沒辦法解決。財政管理並不是什麼新思維、新技術,計算機技術早已武裝到牙齒。既然中央部門已經把“三公”經費在6月份向社會公開,這説明技術上的難度是比較容易解決的。那麼,中央各部委為何總護著自家的“賬本”不放呢?
對此,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行業研究員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公開“三公”經費是社會各界多年的呼聲,一些政府部門以“沒有先例、數據敏感、不便公開、難度極大”等為理由,拒絕公開“三公”經費的賬本,實際上是逃避民眾監督的行為。“三公”消費是權力面對特權問題時,是以民為本還是以己為本的試金石,地方政府在公開“三公”經費上拖拖拉拉,或許是擔心鋪張浪費和貪污腐敗問題的進一步暴露。同時也存在著“做賬”的可能。
要想各部門真正做到“三公”公開,還需要有一個制度化的外部監督力量。河南商報刊文稱,作為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人大既有審議政府預算的權力,就應該不給那些在“三公”經費上拖延支吾的部委批錢,以此倒逼財政預算的細化、透明,制約行政部門的權力。不僅如此,人大還應該成立調查委員會,查查那些遲遲不肯公開的部委有什麼見不得光的地方。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中央,也適用於“三公”公開還未起步的地方。
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凱平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也指出,人大需要切實負起責來,在財稅問題上不能只做橡皮圖章。“三公”消費是財政預算公開中百姓最關心的內容,要確保“三公”消費預算公開不流於形式。
與此同時,國家還需要細化“三公”公開的項目,讓外部監督力量一目了然,便於監督。“由於‘三公’經費統計上的難度同細化的程度有關,應該出臺一系列制度,對‘三公’經費開支進行細化,使其更加規範和透明。”黎雪榮説。
“公開‘三公’經費是大勢所趨,既有中央政府的匯總數據,又有個別中央部門的率先示範,更有社會公眾的期待目光,有關部門越早公開越主動。”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提醒説,政府財政支出的公開透明,不可能繞過公眾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