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長江中下游:大旱緣何無大災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4日 17: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浪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被譽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長江,今年再次因中下游嚴重乾旱,引起了中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長江流域經緯度跨距較大,氣候差異顯著,乾旱災害十分頻繁。

  據統計分析,長江流域面積較大的乾旱,平均約2~3年發生一次,局地乾旱時有發生。而且乾旱特點鮮明:一是持續時間長,較嚴重的旱災,一般歷時少則二三月,多則四五月,甚至長達一年;二是夏季為多發季節;三是受旱面積大,嚴重旱災往往蔓延至數省;四是旱災損失嚴重,給經濟社會造成巨大損失。

  僅以乾旱較嚴重的1978年為例。這一年,沿江5省均遭遇嚴重乾旱,不僅導致眾多群眾飲水嚴重困難,而且嚴重影響糧食生産。僅江西省農作物受旱面積就達1266萬畝,成災面積716萬畝,其中絕收350萬畝。

  讓我們看看今年的乾旱。

  今年年初以來,長江流域發生了嚴重乾旱,降水較歷史同期均值偏少近4成,其中中下游偏少近4-6成,為1951年以來同期最少。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近日記者從國家防辦了解到,面對嚴重旱情,長江中下游五省,旱區城鎮居民和鄉村群眾,沒有一人無水喝,旱區耕地沒有因旱撂荒。

  這一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除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外,很重要的是得益於多年來探索形成的抗旱有效應對機制,得益於多年來建成的大中小水利工程和設施。

  有效應對,變被動抗旱為主動防旱

  我國旱害頻繁,多年的抗旱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機制。

  據國家防辦有關負責人介紹,針對今年長江中下游降水偏少,中下游河湖水位持續偏低,水利工程蓄水明顯不足、數千萬畝農田面臨嚴重乾旱的現實狀況,國家防總、水利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科學抗旱,超前謀劃,統一部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主動應對。

  旱情一齣現,國家防總、水利部就明確要求沿江各省,一是密切監視旱情發展,立足防大旱、抗大旱,因地制宜加快修建各種蓄水、引水、提水、雨水集蓄等工程,加快抗旱應急水源建設。二是編制完善抗旱應急預案。這是由被動抗旱到主動防旱的重要舉措。沿江各省通過編制完善《抗旱應急預案》,對可能出現的不同旱情,建立了四級應急響應機制,並分別明確了每一級響應具備的條件和應採取的具體行動。

  在抗旱的關鍵時刻,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陳雷多次主持召開抗旱專題會商會,研判旱情形勢,部署抗旱工作。特別強調,要把保障旱區群眾生活用水安全放在首位,決不能讓一名群眾無水喝。為加強抗旱指導,及時派出工作組。據統計,自4月中旬以來先後派出11個工作組深入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等沿江5省協助地方做好抗旱工作。同時,加大資金和物資支持。5月中下旬商財政部先後兩次下達特大抗旱經費2.35億元,重點支持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抗旱工作。中央財政還專門安排4億元資金,用於補助長江中下游5省200支縣級抗旱服務隊設備購置。抗旱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及時為旱區群眾提供抗旱服務。此外,還從中央抗旱物資儲備庫中向旱情較重的湖北、湖南兩省調撥了80台套大功率水泵及配套變頻櫃、40台柴油發電機,50台汽油發電機,195個儲水罐,14000米輸水軟管,2000米電纜等抗旱物資,支援旱區提水澆灌和人飲解困。

  長江中下游五省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部署,及時召開全省抗旱會議,提早安排,並深入災區一線指導工作。湖北省5月11日啟動全省抗旱Ⅲ級應急響應,省發改、財政、水利等部門派出30多個工作組,全省“萬名幹部進萬村入萬戶”工作隊全部轉為抗旱工作隊,協助指導旱區開展抗旱工作。湖南省5月19日對岳陽、益陽、常德、張家界、湘西州、懷化北部啟動了抗旱Ⅲ級應急響應;華容縣租賃大型挖泥船從長江每天引水8萬噸入華容河,解決縣城12萬人的飲水困難。江西省啟動抗旱Ⅳ級應急響應,先後四次調度柘林水庫開閘放水,保障柘林灌區春耕用水和共青城城市用水,調度洪門水庫確保贛撫平原灌區、金臨渠灌區早稻的栽插和生長用水。安徽省財政安排3000萬元專項經費和4500萬千瓦時的農業抗災用電指標,支持各地抗旱減災。江蘇省防指科學調度江水北調、江水東引和引江濟太三大跨流域調水工程,去年10月份以來共累計翻水達160多億立方米。

  截至6月上旬統計,自今年旱情發生以來,長江中下游五省共投入抗旱勞力990萬人,啟動機電井30多萬眼、泵站3.4萬處、機動抗旱設備170萬台套,出動運水車7萬多輛,抗旱用電9.2億度、用油6.1萬噸,完成抗旱澆地6800多萬畝,有力保障了旱區群眾飲水安全。

  科學調度,三峽水庫發揮顯著作用

  三峽水庫,作為長江幹流上的一座重要樞紐工程,在抗禦今年長江中下游嚴重乾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針對長江中下游河湖水位持續偏低,國家防總、水利部,統籌兼顧抗旱、水力發電和航運等多方用水需求,加強三峽水庫的科學調度,加大下泄流量,及時向長江中下游地區補水,保障沿江地區生活生産用水。截至6月13日統計,今年以來三峽水庫累計向下游補水215億立方米,其中5月初以來補水64億立方米,使長江中下游幹流各主要控制站水位較近期最低水位抬升3.23~5.09米,補水效果十分明顯。

  長江沿岸及洞庭湖、鄱陽湖周邊地區,抓住三峽水庫加大泄流,河湖水位抬升的有利時機,開動一切設施設備全力引水、提水,努力增加抗旱水源,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抗旱澆灌。截至5月底統計,長江中下游沿岸及兩湖周邊地區共開啟涵閘344處、啟動泵站3360處、架設臨時提水設施1.6萬處,累計從長江幹流和湖區引水、提水66億立方米,完成抗旱澆地863萬畝,有效保障了農業生産用水。

  據水利專家初步分析,如果沒有三峽水庫發揮補水作用,洞庭湖城陵磯站和長江漢口站的5月最低水位將接近歷史同期最低,鄱陽湖湖口站和長江下游大通站將歷史同期最低水位還低1.5~1.0米,沿江沿海城鎮供水和灌溉用水會更為困難,旱情會更為嚴重。

  同是大旱,水利工程體系是否完善大不同

  在應對這場嚴重乾旱中,人們不難發現,同是地處長江下游,江蘇面對60年來最嚴重的氣象乾旱,卻有著不同的景象。

  在江蘇,記者看到:太湖水碧波盪漾,洪澤湖帆影點點,固城湖曾下降的水位緩緩上升……城鄉群眾飲水無憂,莊稼長勢喜人。

  江蘇,在大旱之年,緣何無災象?

  “是完善的水利工程體系,發揮了主力軍作用。特別是先後建成的江水北調、江水東引、引江濟太等水資源配置工程在抗禦乾旱中彰顯巨大威力。”江蘇省省委常委、副省長、省防指指揮黃莉新如是説:“如果沒有這些工程,就不可能有大旱之年無旱災的良好局面。”

  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超前規劃,治水不止。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該省在抓好江海堤防和面廣量大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就開始規劃建設淮水北調工程,以洪澤湖為起點,經中運河、徐洪河、淮沭新河、薔薇河,經駱馬湖調節,送水微山湖和石梁河水庫。鋻於淮水可用不可靠的實際,又提出了紮根長江實施“引江濟淮”和“江水東引”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思路,先後建成了以江都水利樞紐為龍頭,沿大運河,經9個梯級16座大中型泵站翻水北送的“江水北調”工程體系;以高港樞紐為龍頭,開挖泰州引江河、新通揚運河、泰東河和通榆河,建成“江水東引”工程體系。2000年起,針對太湖藍藻暴發,水環境惡化的狀況,又積極實施了“引江濟太”工程。

  這三大調水工程的建成,實現了長江與太湖、淮河和沂沭泗等四大水系的互聯互通、互調互濟,江蘇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灌排自如、水遂人願的比較完善的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全省雨水攔蓄能力、洪水資源化利用能力、水資源的優化調配能力顯著增強,年均跨流域調水規模達100億立方米以上,最高年份達300億立方米,為全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居民生産生活水平提供了強有力的水資源保障。

  面對今年大旱,江蘇科學實施跨流域調水,三大調水工程各顯神威。

  江水北調工程。沿線所有泵站全部開足馬力,沿江省屬及指定調水工程日均引江流量達1070立方米每秒,日引水量9000多萬立方米。其中,江都站工程連續抽水192天、45億立方米,超過一個洪澤湖正常蓄水量。最遠的調水路程,達400多公里。

  江水東引工程。根據省防指調度指令,泰州引江河管理處所屬的高港泵站于5月21日開啟4台機組,以148立方米每秒流量向裏下河地區送水……這是該站建成10年來“一反常態”,從以排澇為主首次轉向裏下河抗旱補水。

  裏下河是江蘇的重要糧倉,受旱情影響,裏下河水位比往年同期低了0.3至0.4米。根據旱情發展,省防指決定啟用高港樞紐,在搶潮自引的同時,啟動機泵抽水,加大引江流量,補充裏下河水源,並向通榆河送水。目前調水效果明顯,裏下河水位上升了10多公分,“江水東引”為該地區提供了可靠的水源,有力保障了旱區群眾飲水安全和農田灌溉。

  引江濟太工程。為確保太湖供水安全,省水利部門從去年10月就開始全力實施引江濟太,望亭立交調入太湖水量超16億立方米,相當於抬高了太湖水位0.7米左右。5月14日,省水利部門又啟用諫壁等沿江泵站,通過湖西水網向太湖地區補水。在持續調水引流作用下,儘管入湖河道流量減少,太湖水位雖處於近十年來同期最低,但湖體水質仍比往年有所改善,沒有出現大規模藍藻集聚。

  在常熟樞紐調水第一線指揮的太湖管理處顏廷舉主任介紹:截至5月31日上午8時,常熟樞紐今年已引水入太湖16.5億立方米。從去年開機到現在已連續運行207天,這種長時間、滿負荷運行近十年來從未有過。調水引流為保障供水安全,改善太湖流域水環境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應對今年大旱,江蘇實施調水,無論是持續的時間,還是調水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力度”,該省水利廳廳長呂振霖説:“這也正是今年江蘇大旱之年無旱災的重要原因”。

責任編輯:陳平麗

熱詞:

  • 大旱
  • 氣象乾旱
  • 乾旱特點
  • 旱害
  • 長江中下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