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遊資短線“炒豬”影響市場 兩個月撈進兩百萬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1日 15: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破10、搶豬、豬肉趕上牛肉價,這是時下生豬市場的熱議話題。由於供求失衡,去年底迄今,肉價一路走高,面對如此行情,部分“熱錢”借題發揮,短期內造成豬荒加劇。昨天,上海生豬批發戶王老闆到蘇北一養殖場收豬,但等他到時,浙江豬販剛拉貨離去。“沒戲了”,王老闆

  一跺腳,怪自己運氣不好。

  日前,在收豬人業內一個廣泛流傳的案例是:某浙江老闆,于去年年底一次性抓了5000頭80多公斤的中豬進行囤積,2個月後,這些豬被養到120多公斤後拋售,一下子幾百萬元到手。如此短平快,眼紅了大量民間資本,以浙江遊資為代表,滬、皖等地投機型選手迅速跟進。

  短短兩個月,撈進兩百萬

  正常情況下,生豬上市一般在90至105公斤,當生豬價格遠大於成本時,遊資看到了其中的利潤空間,部分投機型養殖者開始爭先收購80多公斤的豬進行育肥,刻意養大豬上市。愛森生豬供應公司副經理遊先生透露,中豬後期飼養增重成本和疫病發生概率都較低,當生豬市場價格存在上漲預期時,有些人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甚至將生豬“壓欄”至150公斤重才上市。這些體重大、背膘厚的生豬在廣大的農貿集市及福建等沿海地區仍有市場。

  此類資本運作跟股票短線投資同理,但對資金要求相當大,但民間資本並不“差錢”。按去年年底抓90公斤的豬來測算,當時每公斤收購價13元左右,購入5000頭所需資金高達585萬元。若按2個月後每頭生豬飼養到130公斤上市,飼料、水電人工等後期每公斤全部增重成本以12元計算,還需再投入240萬元。然而,短短2個月後,生豬收購價已漲至每公斤16元,剝除所有投入,這位投機型豬販僅2個月一進一齣,便將215萬元收入囊中。而且,只要行情依然向好,繼續“捂豬”不賣,養得越大賺得越多。

  遊先生作為愛森公司的基地養殖場管理者,今年以來經常與炒豬團正面交鋒。他告訴記者,為確保質量,愛森從基地調運生豬的體重要求一般是90至95公斤,而以浙江遊資為主的炒豬團抓的也恰是這個體重區間內的豬。由於愛森的基地牧場都是地域相對規模較大的優質牧場,這也成為炒豬團獲取生豬來源的主要目標。況且,他們抓豬一般都比當地市價高出5%左右,這在不經意間直接打亂了遊先生從基地調運生豬的計劃,“投機者如此開價,對當地市場的導向作用立竿見影,一是當地收購價立馬上躥,二是養殖戶們的優越感陡增,從而更加惜售”,對此他相當無奈。

  買家多而雜,易遭致疫情

  此番炒豬,養殖散戶、大戶被“通吃”。一般而言,大型養豬場不太會受外界市場波動干擾,然而這回利益當前,不少大戶也抵不住誘惑,還不惜“背叛”以往的固定合作夥伴。安徽思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是宣城當地的養豬大戶,年上市近3萬頭生豬,董事長柏鷹透露,在滬、皖、蘇等地,不少養殖大戶與愛森、雨潤、金鑼等大型肉食品公司有著長期供貨關係,一些炒豬團開出的收購價與大型肉食品公司出價一樣,但上門收購省去了養殖戶的運輸成本,養殖戶心動的比比皆是。

  不過,柏鷹認為,真正在行的養殖戶,絕不會圖一時多賺而冒險,“買家一多,今天張三明天李四,就會埋下極大的疫病安全隱患!”愛森肉食品公司副總經理李士強也證實,許多投機型豬販安全意識淡薄,其貨車多地抓豬卻疏于消毒,極大地增加了病菌傳播的可能。2004年至2007年,上海一家作為基地與愛森合作多年的養殖場,在2008年豬肉價格波動時,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將部分豬賣給了來自多地過來的豬販子,豬販子的貨車在養殖場內進進出出,終致養殖場疫情爆發。李士強説,近期,為防供豬基地心猿意馬,他經常把這個撿了芝麻丟西瓜的“反面典型”挂在嘴上。

  炒豬難度大,不可能長久

  炒豬能否炒起來?業內人士認為,豬的生長規律和特性,決定了其終有一天“捂勿牢”,相比綠豆、大蒜,炒豬難度挺大。

  遊資的介入人為延長生豬上市時間,短期內的確會對市場生豬供應造成一定影響,但生豬上市總量不會改變。哪怕是養到三四百斤,豬也終歸要上市。所以,遊資介入唯有短線操作,少則2個月、多則4個月後,必須脫手,到時,就會有一個集中放量期,肉價自然回落。因此,炒豬只會在局部産生短期內影響,導致肉價波動過於劇烈,但它左右不了整個大市。對於可達到4.8億頭存欄量的整個中國生豬市場而言,局部的囤豬、炒豬微不足道。

  但價格震蕩難免讓人心驚肉跳,老百姓期待的仍是市場平穩。那麼,還有什麼因素影響了市場平穩?如何杜絕炒豬發生?上海農産品中心批發市場生豬批發戶吳興國認為,事實上,養豬最大風險不在市場,而在疫情。養豬屬脆弱行業,疫病可通過風、老鼠甚至麻雀等傳播,指不定哪天就會爆發,成為養殖戶一大塊心病。即便是疫情控制力較強的大戶,也往往今天不知明天事,這就是此次炒豬波中大戶亦無法坐懷不亂的主要原因之一。據透露,今年上半年,江西某著名養豬企業陸續將幾萬頭苗豬統統賣給幾位投機分子,目的是要將後期疫情及未來價格走勢的風險轉嫁給下家,而那幾位下家大包大攬的“壯舉”,也無異於賭博。

  曾在丹麥學養豬的遊先生介紹,穩定市場,政府應啟動市場保護模式,其中首當其衝的,是要加強國內養殖大環境的疫病整治防控。他舉例説,德國一小島養殖場緊鄰丹麥,當該養殖場發生很小的疫情時,丹麥政府第一時間致函德國,要求德國迅速滅豬,損失由丹麥承擔。這種決心和工作的效率帶來了丹麥養殖疫病防控的長治久安。遊先生説:“養豬是風險行業,要確保市場穩定,政府必須幫助養殖戶將疫情危險降到最低,這樣,養殖戶才會心態平和地將養豬作為長期、穩定、溫和的生財之道。沒有行情的大起大落,投機者就沒了可乘之機。”(記者 李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