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特色治水之路:從工程水利到可持續發展水利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0日 19: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國是世界上治水難度最大的國家。在幾十年的實踐中,中國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治水興水之路,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到“給水以出路,人才有出路”,從工程水利、資源水利到可持續發展水利。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蓄泄兼籌”“統籌兼顧”“除害與興利相結合”“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的治水方略指引下,治淮工程、長江荊江分洪工程、官廳水庫、三門峽水利樞紐等一批重要水利設施相繼興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諸多地區缺水、缺安全之水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到了二十世紀末,不少江河斷流,湖庫淤積;一些地區地下水超採,濕地退化;一些水鄉圍湖造地,侵佔河道;一些地方水污染頻發……這一幕幕不和諧景象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199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災後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的若干意見》出臺。封山植樹,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清淤除障,疏浚河湖……中央對水利工作的一系列新政策、新部署、新舉措,指引著水利工作不斷向前推進。

  1999年以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單純依靠修建水利工程根本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提出的增量供給需求,而且還可能走進“死衚同”。必須樹立“大”的水資源觀,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謀求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2000年起,水利部門9次對長期斷流的塔裏木河、黑河實施全流域統一調水,使塔裏木河和黑河下游瀕臨毀滅的綠洲生態重現勃勃生機;2001年起,連續從嫩江向自然生態保護區──扎龍濕地補水,使生態惡化的濕地逐漸恢復原有功能;2002年起,開始實施引江濟太,探索通過水資源統一調度和優化配置進行水環境治理,激活太湖;2004年、2006年和2008年三次從黃河引水補給白洋淀,挽救了幾近乾涸的“華北明珠”。

  更加注重水資源節約保護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發展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推動水利改革創新,增強發展的開拓性;更加注重抓基層打基礎,增強發展的穩定性這是新時期可持續發展水利引領治水實踐的四個鮮明特點。

  “實踐表明,可持續發展水利是符合國情水情、富於創新的治水之路,是解決我國複雜水問題的必然選擇。”水利部部長陳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