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馬紅漫
國家發改委約談“洋奶粉”企業不到兩個月,外資品牌奶粉價格便“漲聲一片”。據報道,雅培、惠氏等洋奶粉均已開始漲價,幅度達到1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洋奶粉漲價,很多消費者也不願意轉向國産奶粉。
洋奶粉品牌我行我素地大幅提價,絕不僅僅是霸氣外露,市場的逆向投票現象才更應引起我們的思考。事實上,在消費者對民族乳業信心不足、國內乳品行業標準不明的語境下,洋奶粉反而擁有了足夠的底氣對主管部門的“約談”充耳不聞。而只有儘快培育起本土優質的乳業品牌,才可能從根本上遏制住外資奶粉漲價不止的衝動。
對於提價理由,各外資品牌奶粉的答案如出一轍,即皆歸咎於原材料價格上漲。但具體到成本上漲程度、是否有必要通過如此大幅調價進行消化等問題,外資巨頭卻鮮有明確答覆。其實,國內市場上洋奶粉的毛利率已高達60%左右,堪為暴利行業,並不會因原材料價格的小幅波動而“傷筋動骨”。提價的實質,恰恰是因為洋奶粉已經獲得了強勢市場地位,完全有能力把控消費者不會流失。而這樣的競爭優勢並非洋奶粉自己努力取得,純屬國內乳業企業在內訌中拱手讓出。
所謂“每天一杯奶,強壯一代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日益關注身體健康。但遺憾的是,受三聚氰胺等負面事件的影響,國産奶粉的形象在消費者心中一落千丈。許多人擔憂,如若每天喝一杯“注水奶”或者“香精奶”,身體還能經受得住嗎?
在本土奶遭遇信任危機之時,外資奶粉乘虛而入,近年來在國內市場上快馬加鞭地攻城略地,在各大超市賣場搶佔貨架。尤其對於那些急切為孩子尋求安全“口糧”的家長而言,奶粉的品質“大過天”,即便洋奶粉一再漲價也不敢輕易“用腳投票”。
只有切實提升本土奶業的品質,才可能與外資品牌形成競爭之勢,進而抵禦洋奶粉來勢兇猛的漲價潮。
然而去年6月出臺的生乳“新國標”不僅沒有提升國産乳品的競爭力,反而讓市場標準混亂不堪。新標準把乳蛋白含量從此前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質含量不低於2.95%降到了2.8%;菌落總數反而從每毫升50萬調升到200萬, 相關標準均為“歷史新低”,與歐美標準相比更是差距甚遠。
“向下看”的寬鬆監管口徑,不僅難以鞭策業內企業提高産品質量,反而是對當前國內乳業低品質的屈就。這樣的低要求甚至在乳企內部也引發爭議。有報道稱,繼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炮轟中國乳業標準之後,近日又有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高調附和。反對聲音認為,“新國標”遭到了北方乳業巨頭的“綁架”。北方奶業主張做常溫奶,由於需要進行高溫殺菌,所以對奶源標準的要求較低。而部分高溫奶有時為了保持口感,還需要加香精、穩定劑、添加劑。所以,常溫奶企業確實存在諸多問題,此前被曝光的三聚氰胺、皮革奶都是鐵證。
不可否認,同行業競爭所引發的“口水仗”符合不同乳企利益,但是卻無助於厘清生乳國標的科學行為。更為關鍵的是,正是一場業內利益群體的博弈,根本沒有吸納消費者與獨立機構的聲音,最終定論也只能是代表供給方的利益訴求而已。
筆者以為,主管部門對生乳標準的盲目降低,導致民族乳業反而失去了與洋品牌抗衡的能力,在標準的保護下盲目樂觀,但最終結果卻是市場份額的必然流失。
洋奶粉又漲價了,除了外資品牌的盈利空間被進一步打開之外,並未在國內乳業市場激起其他“漣漪”。一直以來,我們都呼籲要支持民族品牌。但必須要強調的是,那些寧可多掏錢買洋奶粉也不肯買國産奶的消費者並沒有錯,因為“百般呵護”之下的國産奶著實無法讓人愛得起來。已經倒下的“三鹿”告誡我們,鬆懈的監管絕非培育民族品牌的正確選擇,反而可能引致滿盤皆輸的悲劇。(作者係經濟學博士,第一財經頻道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