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張雲(專欄)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有20家上市公司發佈以閒置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的公告,涉及資金上百億元。《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公告發現,這種理財方式在2010年之前並未大規模出現,當時上市公司更青睞證券投資。
雖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産品是基於低風險的資産增值考慮,但記者卻發現有公司購買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産品,穩健理財成為一紙空談。
能否旱澇保收?
Wind數據顯示,2007年至今發佈的理財産品公告有90條,涉及公司41家。公告起始年份是2008年,也就是説2007年沒有上市公司就購買理財産品發佈過公告。涉及這一領域的公司在2008年只有4家,2009年有5家,2010年突然增加到18家,2011年上半年就達到了20家。
由此可見2010年之前,理財産品並不是上市公司閒置資金首選的去處。當時引起爭議的是上市公司炒股問題,像雅戈爾(600177.SH)已完全變成投資公司,主業收益反而沒有投資收益高。但炒股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2008年的熊市,就讓熱衷炒股的上市公司著實吃了一大虧。
吃一塹長一智,上市公司目前已然不太敢把閒置資金放到股市(産業投資除外)去。某創業板上市公司董秘解讀資金密集奔向理財産品時表示:“理論上證監會與證券交易所是不太鼓勵這種金融性投資行為的。但現在將資金放在銀行,利息不能對抗通貨膨脹,證券市場行情也不好,那麼購買理財産品就相對比較安全。只要不碰高風險的領域,也不挪用募集資金,監管部門一般不會干涉。”
儘管上市公司都表明理財産品資金來源是閒置資金,但購買理財産品的公司中,次新公司出手之“闊氣”,還是令人聯想到超募。
某投行總經理告訴記者,現實中使用超募資金理財有多項限制,而根據相關規定,在企業上市2~3個會計年度中,保薦機構對公司有持續監督責任,“這一段時期我們不會對公司有什麼理財建議,而且暫時性補充流動資金的款項有6個月內必須償還的規定。”
對於募集資金的管理和使用,監管部門在相關法規中已經基本“卡死”了新上市公司使用超募資金炒股的途徑。那麼,購買理財産品是否就成為剩下為數不多的財務投資途徑之一?而購買理財産品又是否屬於高風險投資?
以7月5日公佈理財産品購買情況的漫步者(002351.SZ)為例,該公司動用1億元購買興業銀行(601166.SH)廣州分行2011年萬利寶票據型理財産品,該産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投資産品。換句話説,本金以及收益是浮動的,而2009年重創投資者的QDII産品大部分都是這一類産品。
同時,一位註冊會計師告訴記者,在會計處理上,兩者幾乎是一致的,“到期確定投資收益,未到期調整公允價值”,即兩者都將影響業績。
給關聯銀行捧場?
和上市公司炒股一樣,仲介機構在這股浪潮中扮演的角色也值得玩味。
從數據上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産品的風潮,正好與零售銀行的發展正相關。2007年理財産品的發售量為3040份,2008年變成6628份,2009年7863份,2010年11829份,2011年上半年11829份。由於銀行理財産品的同質化,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産品一定程度上已經變成幫銀行完成發行任務。
6月23日,兆馳股份(002429.SZ)發佈的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的公告顯示,在其已購買的10份理財産品中,1份來自中國銀行,1份來自興業銀行,8份來自中國建設銀行,其中4份來自建行南昌分行。
而兆馳股份在同日發佈的另一份公告則顯示其調整了募集資金專戶,將中國銀行深圳上步支行的賬戶銷戶,募集資金轉入中國建設銀行南昌火車站支行,可見該公司對自己的第三方監管銀行相當“捧場”。
銀行是否在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産品中佔據主導地位?上述董秘與投行人士都向記者表示,“可能性相當大”。但上述董秘表示,銀行一般不會向剛上市的公司推銷理財産品,“因為剛上市閒置資金(部分來自超募)到位比較困難,而監管也比較嚴。等上市差不多一年左右之後,銀行推介阻力小了,動作才會明顯起來。”
尷尬的不僅僅是銀行。閒置資金高達3億元、理財毫不含糊的漫步者,業績卻在下降。Wind數據顯示,該公司2010年凈利潤9679萬元,同比下降近11%。今年一季度業績僅略增3%,上半年凈利潤預計同比增幅在-20%至20%間浮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