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券商理財産品上半年虧4.82% 浙商國信全線告虧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7日 07: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羊網-新快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浙商國信全線告虧

  券商資産管理業務經過六年發展,正在醞釀著行業的“質變”。截至今年上半年,涉足資産管理業務的券商家數已過半,拓展至56家;新發産品52隻、總體份額較去年末增長了逾四成。但在總體規模不斷增肥的同時,上半年券商資管産品平均虧損了4.82%;其排名戰的“變臉”幅度也非常之大——去年傲視群雄的“浙商係”今年全軍覆沒、業績墊底;2009年的“大滿貫”“國信係”也在今年上半年全部虧損。

  此外,有業內人士透露,不僅資管産品的審批將來有望從“審批制”改為“備案制”,資管産品的投資範圍也有望進一步延展。

  兩周反彈造就“業績王”

  沒到最後一刻,券商資産管理的“年中大戰”結果都存有懸念,因這類産品的業績“彈性”十足。

  根據財匯金融分析平臺數據顯示,在混合型集合理財中,興業證券的“玉麒麟1號”以全年6.2%的總回報列首位;第一創業證券的“創金價值成長”排在其後,回報率2.92%;東北證券的“融通一期”列第三位,回報率1.94%。而浙商證券的2隻産品則排到了上半年的業績排名倒數,金惠2號半年回報-23.25%、金惠1號半年回報-17.11%,分別位列倒數第一和第三;倒數第二位由東吳證券的“財富1號”摘取,半年回報-17.92%。

  在固定收益類産品中,國泰君安的“君享穩健”摘得了半年總冠軍,期間回報5.01%。興業證券金麒麟1號以1.84%的半年回報位列第二,安信證券的理財1號上半年回報為1.8%,列老三。該類産品中的墊底者是國元證券的“黃山2號”,上半年回報率-12.31%;浙商證券的匯金1號倒數第二。

  而實際上,在大盤今年6月20日反彈前,所有的集合理財産品中,排名第一位的還是國泰君安的“君享穩健”,半年回報4.87%。而“玉麒麟1號”只有2.8%,可以説,憑藉上半年最後兩周大盤的強勢反彈,“玉麒麟1號”的半年回報率就猛增到6.2%,一舉超越了固定收益類的“君享穩健”,成為2011年上半年的業績冠軍。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業績墊底的“浙商係”,曾憑藉大量配置中小盤股且保持高倉位,在去年獲得了不錯的成績——“金惠1號”在2010年以29.81%的年度回報成為當年的業績冠軍。但今年中小盤股的集體洗盤,“浙商係”就從天堂掉到了地獄。顯然,“浙商係”的操盤風格一如既往。

  同樣隕落的還有“國信係”。

  財匯數據顯示,2009年,國信證券所有集合理財産品的業績都位居同行業同類産品的第一。今年,國信旗下目前有9隻産品處於存續期,今年來全部虧損,平均跌幅8.86%。

  今年上半年,共發行了52隻集合理財産品,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三成。目前223隻成立未到期産品合計規模1606.734億份。東方證券管理16隻,産品數量最多;中信證券管理的資産凈值169億元,規模最大。不過,規模的迅速擴張並未帶來亮麗的業績。截至6月30日,成立超過半年的171隻券商集合理財産品,整體平均虧損4.82%。

  産品投資半徑有望再擴

  曾因全行業委託理財危機而埋入低谷的資管業務,經過了六年的蟄伏,正處於政策與機制改革的微妙階段。

  今年年初,在證監會證券機構行政許可工作調整方案中顯示,作為證監會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將分期分批授權36家派出機構審核5項行政許可事項。同時,證監會相關負責人還表示,擬取消設立集合資産管理計劃等三項行政許可事項,改為事前告知性備案管理。

  此舉無疑是近年來資管業內聽到的最大利好,更是讓規模遠超資管的公募基金行業艷羨不已。

  有業內人士透露,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可能會和其他的“一體化”變革一起推出。“相比銀行理財産品,券商的集合計劃投資限制仍較多。”該人士解釋道,比如保本型産品不能投、分級産品不能做,“這也讓銀行理財産品在今年上半年爭奪到了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

  值得留意的是,證監會昨日發佈的行政審批公示顯示,中信證券推出的“南京公用控股專項資産管理計劃”已進入審批程序。而作為資管業務三大組成部分之一,專項資産管理業務自2005年左右曇花一現後,便停滯了5年之久。若券商資管可投半徑擴大,那麼資産證券化類的專項資管計劃也極有可能重新開閘。

  目前,券商資管産品分為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兩類:限定性産品包括債券型和貨幣市場型兩種,投資對象限定在現金、貨幣市場基金、國債和企業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産,而投資于權益類證券和股票比例不超過20%;非限定性除了可以投資上述固定收益類資産,還可以投資股票、可轉債、封閉式基金和ETF等資産,一般投資額度為10萬元以上。

  另外一種俗稱“小集合”的産品成為市場主流,主要面對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客戶,人數限定最多200人,每個客戶最低投資金額100萬元。(《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