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6月製造業PMI創28個月新低 經濟“軟著陸”可能性高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2日 08: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國家統計局、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昨天發佈數據,6月份我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9%,比5月回落1.1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回落,創2009年3月以來的新低。同日公佈的匯豐中國6月PMI降至50.1。兩項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在逐漸降溫,通脹壓力也在逐步緩和。

  ■官方PMI

  分指標僅庫存指數上升

  PMI是國際上通行的宏觀經濟監測指標體系之一,通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PMI高於50%,反映製造業經濟擴張;低於50%,則反映製造業經濟衰退。

  從6月製造業PMI各分項指數來看,只有産成品庫存指數有所上升,上升1個百分點,其餘各指數均不同程度回落。其中生産指數、新訂單指數、積壓訂單指數、採購量指數、購進價格指數回落幅度超過1個百分點,尤其以購進價格指數回落幅度為最大,達到3.6個百分點。原材料庫存指數也下降1個百分點。購進價格指數已從70%左右高位回歸到相對較高水平,反映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通脹壓力的影響已經明顯緩解。

  原材料類企業低於50%

  20個行業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農副食品加工及食品製造業等12個行業達到50%以上;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紡織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8個行業低於50%。從産品類型看,生活消費品類企業高於50%;原材料與能源、中間品和生産用製成品類企業低於50%。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重化工業發展減速,但同民生相關的輕工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6月能源與原材料産品製造業PMI指數大幅下滑,回落到50%以內;生産用製成品製造業PMI指數連續兩個月位於50%以下。與此同時,生活消費品製造業PMI指數不降反升,6月達到53.9%,明顯高於製造業PMI整體平均水平。

  >>解讀

  經濟增長率可能繼續降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張立群分析認為,6月份PMI指數繼續回調,預示未來經濟增長率可能繼續降低。主要原因是由於庫存調整,6月份購進價格指數明顯降低,原材料庫存指數也降低。這表明基於通脹預期改變的庫存調整已經開始,並將影響經濟增長回調。由於庫存調整是短期現象,如果僅因此引起經濟下行,預計不會很深,也不會持續很久。關鍵還要注意投資、消費、出口這三大需求變化趨勢,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會更大。目前看,需求增長總體平穩,經濟增長不會深度回調。

  中國經濟開始“軟著陸”

  澳新銀行中國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認為,在中國經濟面臨通脹壓力的大背景下,PMI開始不斷回落,但又處於50%上方,表明中國經濟開始 “軟著陸”,這將有利於中國央行對抗通脹的努力。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中國面臨的通脹壓力也因此有所減輕。由於實際負利率仍然高達200個基點,中國央行仍需要提高基準利率,預計中國央行可能在6月宏觀數據公佈前加息一次。除此之外,第三季度再度加息一次的可能性也較高。

  ■匯豐PMI

  6月匯豐製造業PMI逼近榮枯線

  匯豐昨天發佈的中國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降至50.1的11個月新低;分指標中,投入和産出價格漲幅雙雙放緩,顯示中國經濟在逐漸降溫的同時,通脹壓力也在逐步緩和。

  從分項數據看,當月産出指數跌至49.78,為去年7月降至49.72以來,又一次跌破榮枯分水嶺50。而投入和産出價格指數仍在50上方,但已雙雙滑落至11個月低點。

  此外,6月原材料價格上漲,帶動製造業平均成本繼續上揚。不過,投入價格的漲速已大幅放緩至11個月低點,相關指數環比下降逾8點。製造業廠商也相應放緩了産品加價步伐,出廠價格的漲幅為11個月以來最小。

  >>解讀

  經濟活動通脹均在回落

  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6月製造業PMI終值錄得50.1,反映出經濟活動和通脹均在降溫。這表明緊縮政策見效,通脹有望于未來幾個月見頂回落。儘管增速放緩,工業産出仍會保持同比12%-13%的增長,這與9%左右的GDP增長是一致的。

  信貸放鬆將造成壟斷加劇

  澳新銀行中國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指出,匯豐PMI數據與官方PMI數據相比,下滑的幅度更加明顯,這是因為在匯豐PMI樣本中佔據主要權重的中小企業在信貸收緊中,受到的影響更大。

  雖然很多觀點指出,中國央行應該放鬆貨幣政策,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但劉利剛認為,由於現行的金融體系相對有利於以國有企業為代表的大型企業,如果中國金融機構不能進行結構性和風險評估機制的改革,並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那麼為了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而採取的貨幣政策放鬆,只能造成信貸資源繼續流向國有企業,造成壟斷加劇,並造成投資的過度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