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財經網專稿】記者 徐斌PMI指數持續三個月的下滑,預示貨幣緊縮初見成效,但這並非“去庫存”現象,而是企業通脹預期和緩導致資産配置的變化。因此,不存在所謂“硬著陸”或者“軟著陸”的現象,只是年內中國經濟增速簡單波動而已。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2011年6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9%,環比回落1.1個百分點。該指數繼續保持在50%以上,反映出當前經濟繼續保持增長,但增速回落態勢仍在延續。從各分項指數來看,只有産成品庫存指數有所上升,上升1個百分點,其餘各指數均不同程度回落。其中生産指數、新訂單指數、積壓訂單指數、採購量指數、購進價格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回落幅度超過1個百分點,尤其以購進價格指數回落幅度為最大,達到3.6個百分點。本月20個行業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農副食品加工及食品製造業等12個行業達到50%以上;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紡織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8個行業低於50%。分區域來看,東、西部高於50%;中部低於50%。從産品類型看,生活消費品類企業高於50%;值得注意的是,原材料與能源、中間品和生産用製成品類企業低於50%。
傳統的基欽週期理論中“去庫存”的定義,是指大宗可選消費品銷售形勢急劇萎縮,導致相關上下游行業企業不得不搞清倉大甩賣,最後導致商品價格一落千丈,各行各業一起進入裁員減産的狀態。而今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有所放緩,PMI指數下滑卻並非完全上述原因所致,因為“去庫存”現象一旦出現,絕不可能現在這般溫情脈脈,一般都是以經濟大跳水的局面出現,具體情況可參考2008年下半年的中國經濟慘象。
今年上半年,中國貨幣當局的嚴厲貨幣緊縮,很快扭轉了企業之前的通脹預期。在去年四季度,企業和個人通脹預期非常強烈,突出表現就是囤貨,對於企業而言,持有現金顯然不如持有原材料或者硬邦邦的商品更合算。而到了今年上半年,形勢突然逆轉,企業都急吼吼地四處找錢,民間利率甚至飆升到年息20%的水平!此時,持有現金要比持有商品貨物更合算。所以我們可以看到6月份産成品庫存指數甚至上升了1%,但原材料庫存指數、採購指數等指數卻下降了1%。如果真的是“去庫存”,那麼産成品庫存庫存指數也要下降才合理。
此外,今年上半年大宗可選消費品——地産汽車的銷售形勢雖然同比有所放緩,但還是保持溫和增長的趨勢,尤其是房地産,在宏觀調控“大錘”的重之下,上半年除了4月份之外的其他月份,都維持銷售溫和增長態勢。這種情況下,指望中國經濟進入“去庫存”,可能性很小。因此PMI指數連續三月下跌,是中國央行數量緊縮成功扭轉市場通脹預期的結果,並非經濟“硬著陸”或“軟著陸”。這些僅僅是中國經濟年內簡單小幅波動而已。
(證券市場週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