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國內多地的”地溝油“加工窩點已經開始機械化規模生産,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産業鏈。但面對這個形勢,相關監管部門卻相互推諉,監管力量的無序、 分散更為凸顯。
“地溝油”實現機械化規模生産
新華網近日報道稱,在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存在的“地溝油”加工窩點,從原料供應到成品銷售,基本形成較為完整的産業鏈,實地暗訪後令人震驚。
報道稱,京津冀都存在著“地溝油”加工窩點,這些加工廠衛生環境極其惡劣,且其規模之大出人意料,僅被實地探訪的幾家窩點日加工能力合計已近百噸。加工窩點的原料也不只局限于泔水,餐廚垃圾如反復烹炸後的廢油、屠宰場廢棄的豬肉邊角料、雞鴨脂肪等,只要能出油、能脫色,就能用來煉“食用油”。
其次,這些“地溝油”加工窩點的加工工藝、提煉設備經過多年“升級”,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對其識別也愈發睏難。從外觀看,其中一些“地溝油”顏色黃白,透明清亮,和真的色拉油沒什麼兩樣。部分“地溝油”樣油的檢測結果甚至符合食用植物油和食用動物油的一般指標要求。
所謂地溝油,是指將下水道中的油膩漂浮物或將賓館、酒樓的剩飯剩菜(泔水)經過加工提煉出的油,也稱潲水油。所謂地溝油,是指將下水道中的油膩漂浮物或將賓館、酒樓的剩飯剩菜(泔水)經過加工提煉出的油,也稱潲水油。
此外,報道還指出,一些頗具規模的“地溝油”加工廠大多存在了十幾年。天津一家工廠的辦公室墻上還挂著衛生許可證。一些工廠負責人説,他們各種證件齊全,不怕檢查,甚至通過了QS認證。
據了解,目前這些地溝油加工廠主要賣給糧油批發市場、食品廠或者建築工地。但是令人憂心的是,除散裝油渠道外,品級較高的“地溝油”還以更為正規的面目流向市場。
而同樣規模化生産的“地溝油”加工廠,據《經濟參考報》報道,近日也在廣州、東莞等地發現。
責任難以明確 分段監督無力?
”地溝油“氾濫如此,監管部門在哪呢?有觀點認為,地溝油制售行為分散,加上對其監管則涉及工商、衛生、環保、質監、城管、環衛等六個部門,分段監管使打擊地溝油制售行為變得非常困難。
據新華網另一則報道,對上述新聞曝光的情況,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的回復是,離開監管視線的餐廚垃圾被用來泔水喂豬、淘油,這幾乎是大城市的通病。對違規清運單位的處罰權在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而後者又稱,沒有對餐廚垃圾違規排放的執法權,近年來也沒有相關執法記錄。
城市食品監管核心部門之一的北京市工商局回應道,”我們只負責進入商場、超市、批發農貿市場等區域的食用油檢查,一般通過索票、索據的檢查辦法,了解廠家、價格等信息,至於賣的是不是“地溝油”需由質檢部門判斷。“
而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則表示,”我們基本依靠市民投訴、舉報以及各區縣和街道的主管食品安全的工作人員的産品抽檢發現問題。近兩年來,質監局未收到過’地溝油”的相關投訴。“
面對各部門使出的“太極推手”,人民網評論道,在”地溝油“問題面前,相關部門相互推諉,這個説自己“無權”,那個説自己“無據”,還有的説自己“無奈”。相對於地溝油産業的日益規模化、集中化,監管力量的無序、 分散更為凸顯。正是監管的不力,給地溝油加工窩點的生存和壯大提供了空間。
食品安全源頭監管薄弱
6月29日,據《人民日報》報道,人大常委會公佈的食品安全法執法檢查工作結果就顯示,一些地方和部門監管缺失,對違法行為打擊不力,使食品領域違法犯罪行為得不到有效遏制。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表示,目前,食品安全源頭監管薄弱,是一個相當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的食品安全案件,大多發生在食品生産源頭和初加工環節。
同時,工作結果報告中還提到兩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體制調整尚未完全到位,某些職責分工不明確,造成一些環節監管缺失。在實際監管工作中監管交叉和監管空白同時存在,一些地方在發生問題後甚至出現相互推諉的現象。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的體制機制尚未理順;
法規和標準不健全,影響了法律實施效果。從國家層面看,一些監管工作方面需要的法規、規章和制度還存在空白。從地方層面看,應由地方制定的食品生産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目前僅有個別省(區、市)出臺。
而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地溝油“屢禁不止背後的原因。如此看來,想要根除”地溝油“,我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