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地震影響遠未消散 日本經濟危險和機遇並存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1日 10: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記者 吳心韜

  3月11日的大地震給原本孱弱的日本經濟帶來了新的不確定因素。一方面,災後重建將促使政府和私人部門加大投資,進而拉動經濟走出谷底;另一方面,地震本身及其引起的其他次生災害影響還遠未被消化殆盡,經濟仍存不穩定風險。

  多數分析人士認為,日本經濟或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實現“V”型反彈,並在2012財年(始於2012年4月)加速增長。同時,日本央行將繼續不遺餘力地為經濟復蘇提供寬鬆“彈藥”,直到確認日本經濟已重新步入“溫和復蘇”軌道。

  供應鏈恢復快於預期

  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汽車是日本出口的主打産品之一,佔據日本出口總額的較大比例。日本汽車製造業的表現也一直是日本經濟的風向標。

  日本汽車製造業巨頭豐田汽車公司近日宣佈,將在7月中旬新招聘4000名工人,準備在10月提高汽車産量。此前,因供應鏈的恢復快於預期,豐田已將其全球生産線的全面恢復預期時間提前了兩個月。

  日産汽車公司也表示,將新增200名臨時工人,以提高公司産量。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卡洛斯戈恩表示,日産目前的産能已經接近地震前的正常水平,公司有望在10月之前完全恢復産能。

  事實上,不單單是汽車業,日本製造業在“311”大地震後的恢復能力遠好于預期,日本工礦業生産指數在經歷3月的環比大幅下滑15.5%後,4月和5月連續兩月環比上漲。其中,交通運輸工具部門5月産值環比大幅增長36.4%、信息與通訊電子設備部門環比增長14%。

  除了製造業,日本近期的國內消費狀況也有所好轉。其中,5月日本零售銷售額環比增長2.4%,為連續第二個月增長,表明居民支出意願在提高。

  日本政府預計,隨著供應鏈的逐步恢復,企業雇傭人數增加,日本工礦業生産指數和國內需求將持續得到改善,進而拉動整體經濟在今年第三季度實現“V”型反彈。當然,在取得正增長之前,日本經濟將在今年第二季度繼續消化地震帶來的影響,日本政府下屬經濟規劃協會預計,日本第二季度的國內生産總值(GDP)按年率計算或將同比萎縮3%,而一季度該數據降幅為3.7%。

  夏季電力供應成瓶頸

  進入6月,日本開始進入夏季。按以往傳統,夏季通常是日本經濟旺季,這主要是因為在此期間,日本居民將增加空調、冰箱、液晶電視和電子産品等消費,從而拉動整體內需增長和企業效益的提升。但今年的形勢不容樂觀,這主要是由於大地震導致了日本大範圍的限電。

  據日媒報道,日本首都圈城市以及東日本地區都出現用電高峰,整個東日本的電量負荷接近極限,負責東日本主要用電供應的東京電力公司決定將夏季限電計劃提前到7月1日實施,除鐵路外,所有用電大戶和企業都必須節電15%。

  與此同時,位於日本西部的大阪市政府也決定將關西電力的股票紅利全部用於節電。大阪市政府目前持有關西電力9%的股份,是關西電力最大的股東。大阪市政府考慮讓街頭照明燈泡實現LED化,開發可循環利用的能源,並計劃促進普通住宅和工廠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

  事實上,日本每年夏天都有限電措施,採取從工廠到居民住宅統一節電。而今年受福島核電站事故影響,日本國內的大部分核電站運轉被迫叫停,轉而採取火力、風力和水力發電,使得日本全國普遍電力供應緊張,從而不得不提早進入“夏季限電”。

  野村證券日本首席經濟學家木內登英錶示:“儘管電力短缺成為日本工業生産嚴峻瓶頸的可能性在減少,但我們仍然預計日本夏天的工業産出將會下滑,特別是在7月,節電政策對工業生産的影響將達到最大。”

  政策仍將全面寬鬆

  目前,各界對日本災區重建工作持續性和中期財政整頓工作仍充滿擔憂。原因很簡單——日本災後重建資金捉襟見肘,新增國債不可避免,但日本總債務水平已佔到GDP的213%。

  在5月初通過的2011年度第一次補充預算案中,總額為4萬億日元的補充預算來源資金已是東挪西湊,而第二次補充預算案的規模更是被業界預計將超過10萬億日元。這意味著日本執政黨——民主黨勢必通過修訂相關發債法律籌集重建資金,並給出未來削減債務、增加財政收入和減少財赤的路線圖,以穩定國債市場。日本政壇目前的不穩態勢實際上已經危及日本災後重建以及經濟在下半年實現反彈的預期。

  在這背景下,日本央行實際上正“獨撐”經濟大局,通過購入金融機構手中持有的政府債券、交易所交易基金、日本房地産信託基金和公司債券等非常規手段來穩定金融市場;同時為災區金融機構提供低息緊急貸款,幫助企業生産恢復和地區經濟建設。分析人士認為,在短期內,如果日本經濟未能恢復至溫和復蘇軌道,日本央行仍會繼續保持其所謂“全面寬鬆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