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 趙冰
隨著快速城市化或都市化,大量原本的自然地貌或農業地貌變成了都市地貌,導致整個城市或都市形成了一個新的流域系統。再加上全球氣候紊亂和城市急劇擴張 ,近期出現了暴雨短時水淹都市的情形,促使我們去思考目前城市規劃觀念和實踐中被忽視的問題。
傳統城市規模不大,城區一般也就是幾平方公里或幾十平方公里,其地貌貼近自然原貌,暴雨以後,泥土或濕地可以吸收雨水,也有一些溝渠、池塘、湖泊等等,可以保水、滯流,使得雨水不那麼急迫的往下奔,而是慢慢往下流,直至匯入大江大海。
今天的大都市則不同,城區上百平方公里,有些已經接近或超過上千平方公里,這一變化導致了城市開發之後的城區水文狀況跟開發之前相比變化巨大。在城 市開發以後,首先是地表大量的硬質化,使得地面海綿一般吸收水的功能急劇降低,同時很多的溝渠、池塘、湖泊等都變成開發用地,地貌原來的自然生態系統遭到 嚴重破壞,致使暴雨到來時,在都市的廣大區域中短時間內無法將突然而至的暴雨雨水排掉。
如果説傳統的地下管網體系建立起的排水系統,還可以應付一般的小城市雨水排泄的話,那麼今天的排水系統則有必要改進,因為全球城市化導致大都市極度 擴張,這種新的城市格局,很難再單靠傳統的排水系統來完成暴雨雨水的排泄。所以,必須要從城市流域或都市流域這個概念出發,從整體上對城市規劃以及今後的 城市建設做出全新的反思,要結合整個城市空間營造,以及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生活的創造,提出新的治水邏輯,探討城市或都市流域治理的方案。
在一個大的都市區,可能有幾百或上千平方公里,有高地和低地,雨水由高向低匯聚,上游來的水,在往下泄的過程中,經中游,最後到下游。在上遊我們希 望把水保留住,使得水儘量少地往下走;在中游要使得水流得慢些;到了下游就得讓水迅速排掉。所以從新的都市流域的空間營造來説,我們要考慮上遊、中游、下 遊不同的作用,上遊主要是起保水的作用,中游起到滯流的作用,下游則起到防洪的作用,這是都市流域的三個不同分工和分區。
上遊地區怎麼保水呢?一旦暴雨到來,我們儘量做一些蓄水的設施,土地要恢復它的海綿功能,同時增加植被,儘量要讓水留在上遊,少到中游。在中游我們 就要想辦法做到滯流,要採用各種措施,比如説我們在很多空間中分流雨水,有些可能是平時的運動場,平時的濕地等等,到了暴雨的時候,就讓它們臨時作為滯流 的設施,當然建築屋頂及地下空間等等其實都可以作為滯流的空間。總之,要結合城市空間營造,在與水共生的市民生活的營造中考慮設置相應的空間,讓它們能夠 起到滯流的作用。到了下游,排入大江大海的時候,我們就要保證雨水很快排走,這跟我們目前防洪排澇的措施可以一致起來。
整個説來,這是一種新的規劃思路,也是城市空間營造中城市流域治理應採用的新策略。從城市流域或都市流域這個新的概念出發,可以改進我們的規劃思路,應對水淹都市的新的挑戰。
作者係武漢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學科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