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29日訊 隨著貨幣政策不斷加大緊縮力度,“錢荒”從銀行體系內萌生、在資本市場被放大。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越來越多的公司通過海內外上市獲得鉅額資金;民間金融市場異常活躍、借貸利率節節攀高;商品和投資品被遊資爆炒。尋找出口的資金在中國市場中左右突圍。形成一方面資金“饑饉”,另一方面遊資過剩的現象。昨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孫立堅就相關問題發表博文表示,這種現象是由貨幣政策轉向時期,在通脹預期的壓力下,“錢荒”的加劇造成的。他認為,這使得金融資本與産業資本在對方領域激烈搶奪,由此看出中國市場中並不缺錢。文章還著重分析了引發金融資本與産業資本激烈角逐的重要因素。
金融資本搶佔産業資本地盤
文章認為,近些年來,美國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利用其超越監管的“衍生品創新”能力,綁架了各國政府為“金融泡沫”軟著陸不得已採取積極的救市措施,從而導致復活的金融資本因為實體經濟的低迷狀況而沒有去為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做出貢獻,反而紛紛來爭搶今天本屬於産業資本生存的領地。
産業資本通脹壓力下進行金融投資
目前通脹的特點是成本推動型的,在遏制通脹有效的手段還沒有形成時,加劇了市場對未來通脹的預期。催生“以價補量”、“以價勝量”的盈利模式,囤積商品、高息短貸等的企業行為變得普遍起來。於是,成本推動型的通脹愈演愈烈。油價、水電煤價的上漲,人民幣的急速升值,給其産業生存條件帶來很大負擔。為平衡這種壓力,中小企業便會拿出一部分的産業資本投資到高回報高風險的金融屬性的投資或投機中,這更加劇了産業資本“錢荒”問題的嚴重性。
流動性氾濫 貨幣政策轉向
孫立堅指出,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從以民營企業出口導向為主的投資方式變成了以各級政府“鐵公機”建設和大企業參與進來的地方城市化建設為主的投資方式,雖然在短時間防止中國經濟硬著陸,卻也帶來了後遺症:一些國企和央企利用得天獨厚的融資能力和處在産業鏈上遊的優勢,將可觀的資金投向了樓市等高收益高風險的領域,造成市場流動性氾濫的後果。而政府為了減緩積極財政的後遺症,只好以穩健的貨幣政策來收回前期投放的流動性。
扎堆投項目 增加其他産業“錢荒”風險
近幾年,大量的資金都聚集到政府指導的新型戰略産業中,很多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和企業也為了融資的便捷性,都集中在搞新能源等國家扶持的項目上。行業還沒有開始出現實質性的高附加價值增長的階段,就已經暴露了重復建設的泡沫問題。造成資金過度地集中在強調“創新概念”的企業手中,而給其他産業資本的發展增加了前所未有的“錢荒”負擔。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unlijianblog
作者介紹:
孫立堅: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創新基地常務副主任,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