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國內期市成交規模萎縮兩成 業內擔憂監管過度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9日 08: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羅文輝

  本週一,美國期貨業協會(FIA)公佈的今年一季度全球75家主要衍生品交易所的成交量(含集中清算的場外交易量)排名顯示,我國近年來全球排 名一直處於上升勢頭的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除鄭商所前進至第11名外,上期所、大商所分別下滑至第13、14名。同時,這三家交易所總成交量佔全球商品類 衍生品的比重,已由高峰時的一半以上跌落至今年一季度的三分之一。

  FIA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頭一季度全球交易所場內交易及清算的衍生品總量高達60.4億手,較去年同期增長18.9%。其中,期權類品種增幅 23.6%,進一步拉開了其成交量領先於期貨類品種的差距;因股指、個股、利率類的增幅均在20%以上,金融類衍生品成交總量佔全部衍生品的比重提升至 89%,股指佔金融類比重則增至38.6%。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一度遭受沉重打擊的美國衍生品場內成交量,近一年多來恢復迅速。FIA的今年一季度統計數據顯示,北美市場的成交量同比增長23%,高出亞太市場的19.5%。不過,北美所佔34.1%的市場份額,仍較亞太的38.2%遜色。

  事實上,曾佔據全球商品類衍生品一半以上成交量的中國市場,因去年四季度開始政府加大調控通脹預期的力度及各交易所紛紛採取了提高交易保證金比例、取消當日平倉手續費優惠、限制過度投機等措施,連續多年來高歌猛進的成交量開始持續性下滑。

  以FIA公佈的今年一季度統計數據(因統計口徑等的不同,與國內官方數據有微小的差異)為例,上期所、大商所、鄭商所較去年一季度的成交量分別 下降了50.3%、19.5%、16%。而按去年全年的成交量排名,上述三家國內商品期貨交易所分別名列第11、12、13位,去年一季度的排名次序則為 第10、11、13位。同時,這三家交易所總成交量佔全球商品類衍生品的比重,已由去年前8個月高峰時的51.3%跌落至今年一季度的33.8%。

  另外,去年4月推出首個金融期貨品種即滬深300股指期貨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其日成交量早在去年下半年已開始下滑。按中國期貨業協會公佈的 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的成交總量雖達11789513手,但已無法躋身FIA今年一季度全球交易所排名的前30位。而一鳴驚人的該交易所,曾名列去年全年 成交量排名的第29位。

  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公佈的場外交易(OTC)市場未了結衍生品的名義價值總額(notional amounts outstanding)統計數據則顯示,未列入FIA統計範疇的場外衍生品規模在金融危機後,雖受美國努力加強場外交易市場監管的影響,經歷了場外交易 向場內交易的部分轉移,但去年12月已達到601.05萬億美元。這一切均表明,全球場內、場外的衍生品交易,仍有蓬勃發展的潛力。

  而國內期貨市場今年以來成交規模卻萎縮二至三成,或可視為期貨市場發生質變的一種“轉型代價”。但已有業內人士擔憂,國內期貨市場監管的過度及 創新的不足,已導致流動性下降,正驅使套保、套利交易者成規模地轉向境外交易,這將進一步削弱中國期貨市場在全球範圍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