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壞賬上升成銀行心腹之患 或對經濟成長造成傷害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7日 08: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業界人士指出,國內極為脆弱的銀行業負擔龐大的壞賬,勢將對經濟成長及改革造成傷害。

  中國官方所公佈的銀行壞賬總金額為2200多億美元,不到標準普爾估算金額的一半。

  中國式房貸危機上演的幾率雖然不大,但若樓市嚴冬再持續一年半載,銀行壞賬上升和盈利受累恐怕難以避免。作為各家銀行的重點客戶,房地産業在調控趨緊之下疲態漸顯,也成為銀行業的心腹之患。

  中國銀行業的壞賬問題已成為坊間關注的熱點話題,業界人士指出,國內極為脆弱的銀行業負擔龐大的壞賬,勢將對經濟成長及改革造成傷害。根據標準普爾的估計,到2010年底為止,中國銀行業的壞賬總金額高達5000億至6500億美元。不過中國官方所公佈的銀行壞賬總金額為2200多億美元,不到標準普爾估算金額的一半。

  有消息稱,源於2009年初經濟刺激計劃的問題貸款形成的第一波浪潮即將對中國的銀行系統發起衝擊。政府決策層正在考慮為向地方政府借貸機構發放的大約2萬億-3萬億元的貸款承擔責任。如此規模的經濟救助計劃是令人吃驚的——它大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7%,這種情況還是近期被外界知曉的。之前,中國各家銀行經過審計的賬戶顯示,它們的不良貸款已經大幅下降。

  然而,許多跡象表明,中國銀行業的壞賬率已大大升高。兩年前,為拉動內需,在4萬億元中央投資的驅動下,各家銀行爭相開閘放水,信貸財政化跡象十分明顯;銀行“壘大戶”愈演愈烈,資金大量流向國有經濟體和基礎設施項目,貸款集中度風險十分突出。與此同時,相當一部分信貸資金還拐彎抹角地進入了股市、樓市,助長了資産價格泡沫的不斷膨脹,拉高了通脹風險。

  實際上,各家銀行的信貸類型較為相似,並且貸款組合的行業集中度也超出想象。以房地産行業為例,根據已披露數據測算,該行業相關貸款額佔國內銀行業總貸款投放量的25%至30%。2009年以來房地産市場和股市的快速上漲,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天量資金驅動的,而天量資金大部分又是來自於國內銀行業。

  因此,一旦預期發生變化,資産價格的大幅波動與震蕩將使其背後的信貸風險逐漸浮出水面,這不僅僅包括個人資産的縮水和企業資金鏈的斷裂,更意味著中國銀行業的新一輪壞賬潮可能被點爆。隨著房價超出大多數人的承受能力,政府決策機構2011年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試圖遏制熱火朝天的房地産市場。但這些舉措似乎對壓低房價收效甚微。

  換個角度看,如果打壓樓市的政策真正奏效,那麼中國樓市有可能崩盤,屆時將給銀行帶來災難。隨著中國樓市寒意加深,銀行業與地産業一榮俱榮的燃情歲月漸成往事。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已經啟示,中國房地産業一旦出事,就會産生整個金融市場的連鎖反應,那可是驚天動地的大事。

  這種擔心絕非杞人憂天,因為許多跡象表明,中國樓市有可能朝這個方向發展。中國式房貸危機上演的幾率雖然不大,但若樓市嚴冬再持續一年半載,銀行壞賬上升和盈利受累恐怕難以避免。作為各家銀行的重點客戶,房地産業在調控趨緊之下疲態漸顯,也成為銀行業的心腹之患。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上世紀90年代中期發生的事情。當時,中國銀行業曾經吞下過把貸款集中投向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苦果。雖然各方對上一輪銀行壞賬的具體數額各方估算不同,但保守估計也在3萬億元以上,佔當時GDP的30%左右。為此,政府不得不先後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補充資本金,成立四大資産管理公司剝離了商業銀行1.4萬億元不良資産,還採取了用外匯儲備註資商業銀行的辦法,通過財務重組和股份制改制,把銀行包裝上市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金的不足。

  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期間的一些手段已經突破了當時法律的界限(比如用外匯儲備註資商業銀行)。而且,從實踐來看,四大資産管理公司目前只收回了20%至30%的不良貸款,大量的不良貸款都是通過財政補貼和央行增發貨幣解決掉的。這意味著,此前滋生銀行壞賬的土壤並未得到有效治理。

  現在,中國銀行業的麻煩又來了。如果政府今後為向地方政府借貸機構發放的大約2萬億-3萬億元的貸款承擔責任,那麼救助計劃的規模還接近於2008年最初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這項計劃是否有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但有一點卻是無法回避的,這一計劃將給銀行業帶來更大的風險——壞賬的大量上升。眼下顯而易見的是,銀行業雖然化解了十多年前的壞賬疾病,然而,政府仍採取治理那場“疾病”的方法,因而有可能使銀行業今後的壞賬疾病日益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