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短期憂慮未減緩 抑通脹須著眼長遠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7日 07: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今年全國夏糧豐收已成定局,這條喜訊讓市場緊繃的神經稍有舒緩。糧價素為百價之基,糧食價格以及受其影響的食品價格在CPI中的權重佔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夏糧的豐收無疑為當前穩定物價、有效管理通脹預期提供了有力支撐。但我們知道,夏糧産量只佔全年糧食總産量的四分之一,糧食生産重在秋糧,下半年物價壓力遠不敢言輕鬆,進一步而言,通脹問題更是關係到我國經濟“軟著落”還是“硬著陸”的大問題。應該説,物價快速上漲是當前許多國家面臨的共同挑戰,對於新興經濟體和中國尤其如此。那麼,能否既遏制通脹又保持快速發展步伐?近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此給予了肯定回答。多位分析人士表示,儘管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放緩,但這是宏觀調控所期望的目標,有利於結構調整、提高效率和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對控制CPI也是個利好因素。當前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仍是我國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短期內政策放鬆的可能性很小。

  多因疊加致短期憂慮不減

  近期部分地區旱澇急轉,持續暴雨致使部分地區蔬菜減産、肉價上升。6月22日商務部數據顯示,6月13日至6月19日重點監測的食用農産品(000061)和生産資料價格小幅走高,其中肉類價格整體走高,豬肉漲幅達4.8%。

  國金證券(600109)分析師劉鋒表示,由於農産品産量及運輸價格對氣候狀況十分敏感,近日來多數地區的強降雨天氣以及洪災對蔬菜産量、物流成本以及食用農産品價格都起到推動作用。根據相關數據測算,6月前3周食用農産品價格指數為145.41、145.02和146.17,對應環比分別為-0.11%、-0.27%以及0.79%。

  從目前推動物價上漲的幾個因素來看,依然不容樂觀。“考慮到6月、7月翹尾因素達到全年最大值,不排除當月CPI衝上6%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看到三季度初我國面臨的物價壓力將更大。”北京銀行(601169)資金交易部分析師楊宇俊博士説,具體來看,食品價格方面,豬肉價格在飼料成本上升、供給減少等因素推動下大幅攀升,加上長江流域乾旱推動的蔬菜等農作物的減産預期,帶動食品價格回落後再次上行;非食品類價格在油價上漲與電價上升等因素帶動下,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以及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較大。

  短期內物價上漲的壓力依然較大,這一點從國家發改委近日對物價的相關表述中也可看出。發改委預計,“今後個別月份漲幅還可能會較高”“6月份價格總水平同比漲幅將高於5月份”。如此看來,雖“全年價格將在可控區間”,但上半年CPI的高位運行無疑加劇了社會各方對下半年價格走勢的擔憂。

  通脹壓力或在三季度後出現緩解

  應該看到,豬肉價格的上漲有其很強的週期性,隨著價格上漲,下半年豬肉的供給增加導致價格回落是大概率事件;乾旱等氣候因素對CPI的衝擊也屬於短期因素,不會對長期通脹造成太大影響。從決定通脹長期走勢的因素來看,CPI漲勢整體仍在可控範圍內。

  分析近期的相關數據不難發現,作為CPI先導指數的工業出廠價格最近呈現環比回落的局面,大宗商品價格反彈幅度也大不如前,而且近幾個月物價漲勢環比呈現逐步下降的態勢。多位專家表示物價上漲的情況有望在6月以後告一段落。

  “我國食品價格漲幅是可控的,目前食品居住類價格佔整個CPI上漲90%以上,下半年漲幅會逐漸趨穩。”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説,從國內情況來看,由於國家政策非常重視農業生産,夏糧增産已成定局,秋糧無論從播種面積還是長勢都不錯,農業將有好收成;最近幾個月,農村生豬存欄數增長很快,10月份之前豬肉價格會有一定漲幅,之後環比將趨於穩定,食品價格上漲勢頭有望得到控制。此外,今年以來房産調控政策使房價上漲勢頭得到遏制,租金價格環比近幾個月開始穩定下來。

  對於決定通脹長期趨勢的因素,楊宇俊認為,首先,主要經濟體經濟復蘇呈現疲軟,新興經濟體實施貨幣緊縮政策為經濟降溫,使得國際大宗價格漲勢趨緩,國際農産品價格、基本金屬和原油價格面臨向下調整壓力,輸入型通脹壓力有所緩解;其次,經濟的放緩為通脹的回落帶來堅實的基礎,經濟放緩後,社會總需求的下降將帶動物價回落,其滯後效應在一個季度後也將開始顯現;再次,5月M2同比漲幅15.1%,M1同比漲幅12.7%,同比增速出現連續回落,也為控制物價上漲提供了貨幣基礎;最後,我國勞動力市場近期供需緊平衡出現改善,也部分緩解了結構性通脹的壓力。因此,他的判斷是“決定通脹的長期趨勢因素的好轉意味著整體通脹壓力在三季度後將出現緩解”。

  根治頑疾須啟動深層次改革

  俗話説“通脹如虎”,而當物價高企推升通脹之憂時,出口增長回落、PMI指數下行卻加劇了經濟下滑的擔憂,我國宏觀經濟政策似乎步入了“兩難”。我們看到,自2009年中期以來,我國一直使用貨幣政策工具吸納過剩的流動性;2010年1月以來,銀行準備金率和基準存貸款利率分別上調了12次和4次,貨幣和信貸供應因此恢復到了正常水平。與此同時,有數據顯示,GDP增速從2010年一季度達到11.9%後開始平穩回落,今年5月PMI環比回落0.9個百分點似又釋放出經濟增長放緩的信號。如何在維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進行結構調整和控制通脹之間取得平衡考驗著宏觀調控的智慧。

  事實上,除了發展生産、保障供給、搞活流通、加強市場監管外,化解通脹壓力必須在深刻認識和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啟動深層次的改革。一個普遍的觀點是,經濟增速放緩是宏觀調控的必然結果,且對抑制通脹有積極作用。但“有形之手”只能在短期內緩和漲價衝擊,在與市場的角逐中,更應通過中長期的制度建設以緩解市場失靈帶來的無序波動。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張曉晶表示,要從根本上抑制物價上漲,需要正確處理好抑通脹與保增長、調結構的關係,對於有效體現資源稀缺程度的要素成本上升只能因勢利導,充分依靠和發揮市場競爭機製作用,對企業的産品、市場、管理等創新形成“倒逼機制”。他認為應深入推進要素價格改革,加快建立要素資源價格形成的市場機制。

  還有多位“三農”問題專家告訴記者,避免農産品價格的大幅波動須著眼長遠,加強市場信息透明度的建設,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資源配置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