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財新網】(記者 于海榮)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專欄)(專欄)對中國治理通貨膨脹可能忽略微觀層面的狀況發表意見認為,滯脹並非沒有可能。
在6月26日的第二屆全球智庫峰會上,厲以寧表示,經濟中有重要意義的預期是,通貨膨脹預期和企業盈利前景的預期。他認為,穩定人們的通貨膨脹預期,對治理通貨膨脹是有效的,但如果忽略了企業盈利前景預期,企業不但會降低投資的信心,甚至會見好就收,帶來財政收入減少等問題,從而導致滯脹。
厲以寧認為,讓貨幣流通量回歸到正常水平,總的説來是沒有問題,但中國正處在轉軌時期,産業結構正在調整,如果是搬用發達國家的經驗,可能的結果是,所謂正常水平就是緊縮。
2010年至今,中國已連續12次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四次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
厲以寧認為,目前的調控更多地使用了“一刀切”的總量調控工具,結果普遍感到緊縮狀態了。他提醒,不同的産業、企業會受到不同的衝擊,一定要考慮當前的經濟結構調整對中國貨幣流通量的影響,“在當前的形勢下,在實行貨幣流通量所謂正常水平回歸時,很可能引起産品供應鏈的斷裂和企業資金鏈的斷裂。”
他進一步解釋稱,經濟學界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研究宏觀經濟的時候,容易忽視結構問題,忽視微觀經濟的變動,也容易忽視目前存在的制度所帶來的影響。如果把已經偏緊的貨幣流通量誤認為還沒有回歸到正常水平,繼續緊縮,從結構層面來講,加劇結構的不協調是不可避免的;從微觀層面來講,産品供應鏈的斷裂,而引起的失業人數的增加同樣不可避免。
目前,對於消費物價是否會在三季度高位回落,研究人士存較大分歧。不過,有學者擔心,若不能承受短期的治理通脹帶來的經濟增速減緩,則中國可能再次喪失經濟結構調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