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徐紹史:正視中國土地問題的三個“難以為繼”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4日 22: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今年6月25日是第21個全國“土地日”。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在接受專訪時表示要正視中國土地問題的三個“難以為繼”:過度消耗低效用地的粗放型發展難以為繼、對大規模開發後備土地資源的依賴難以為繼、忽視城鄉土地權利主體平等的模式難以為繼。

  徐紹史説,節約集約用地既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題中應有之意,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中國人多地少,後備耕地資源不多,特別是耕地資源不足,人均耕地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與此同時,中國用地總體上依然粗放浪費,許多地方新城、新區快速擴張,城鎮低密度、分散化擴張態勢明顯,工業用地容積率僅為0.3-0.6,農村地區空心村、閒置廢棄地普遍存在,空閒用地佔村莊用地比重達10%-15%……

  他表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建設用地需求剛性上升,土地資源剛性約束進一步顯現,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決定了中國未來用地形勢更加嚴峻,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投資拉動、資源投入、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過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資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

  徐紹史説,唯有切實轉變管理理念、管理職能和管理方式,全面落實資源節約優先戰略,著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逐步減少經濟發展對土地的資源性消耗,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土地資源供需緊張的矛盾,更好地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將有利於節約集約用地機制的健全和完善。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與土地管理方式轉變的良性互動。

  針對記者關於當前一些地區出現發展缺規劃空間、用地缺計劃指標、補充缺後備資源問題,能否繼續依靠開發後備資源解決問題的提問,徐紹史説,耕地保護始終是關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課題。要確保中國95%糧食自給率,18億畝耕地紅線是必須堅守的底線。然而,由於多年高強度的土地開發,中國耕地後備資源已經十分有限,扣除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區域,可開發的耕地後備資源已由2000年的700多萬公頃銳減至不足500萬公頃,且分佈不均衡,依賴大規模開發後備資源補充建設佔用耕地的模式已難以為繼。加之,依賴出讓土地促進經濟增長和城市發展的模式,刺激了新增建設用地需求,客觀上加劇了供需矛盾,一些地區已經出現“發展缺規劃空間、用地缺計劃指標、補充缺後備資源”困局。

  他表示,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要堅持管控激勵、開源節流並舉,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強化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要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大規模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確保耕地面積有增長、質量有提高、産能有增加、生態有改善。尤其要以保護基本農田為重點,加快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實行永久性保護,嚴格控制徵地範圍和規模。

  徐紹史同時表示,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土地資産、資本屬性不斷顯化和強化。在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城鄉人地格局和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地方政府、企業、集體、個人等多元利益主體之間的土地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利益關係日趨複雜,土地利益調整引發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凸顯。

  他説,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儘快實現從單純的資源管理向資源、資本、資産三位一體管理轉變,高度關注土地資産和資本化背景下的經濟社會問題,不斷增強土地管理的權益保護意識、民生保障意識和風險防範意識。要因勢利導,改革創新,不斷轉變管理職能和管理方式、強化服務監管,確保土地政策惠及民生。